四川省广汉市汉州小学 618300
摘要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成为班级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本研究聚焦小学高段班级管理实践,构建以"班级事务承包制"为核心的自主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化任务分配、动态化岗位轮换、多元化评价机制,探索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促进班级事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的转变。研究揭示出班主任角色转型、家校协同机制、评价激励制度是影响实施成效的关键要素,为班级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操作方案。班级事务承包制的创新实践不仅重构了师生互动关系,更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生态,对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具有现实意义,为新时代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范例。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班级事务承包制;班级治理;责任意识
第一章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的时代背景与研究价值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将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颁布,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成为教育共识,这为班级管理模式转型提供了政策导向。当前教育实践中,传统班级管理普遍存在教师主导过度、学生参与虚化等问题,难以适应小学生高阶能力发展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是推动班级自主管理的重要动因。在信息化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纯依赖教师管控的班级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需要。
从教育治理现代化视角来看,班级自主管理改革具有双重价值。理论层面,它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管理范式,将主体性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模型,为班级治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章 班级事务承包制的理论基础构建
2.1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展的教育学依据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根植于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学依据主要体现在主体性发展、社会化学习、实践认知三个维度。首先,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班级事务承包制通过岗位责任分配,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决策和管理的实践平台,这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高度契合。学生在承包班级事务的过程中,逐步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规划者,其主体意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到强化。
2.2 责任承包制在班级管理中的适切性分析
责任承包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其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制度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0-12岁儿童正处于规则意识强化和社会角色认知的关键期,通过承包具体事务如卫生监督、图书管理等,能有效满足其渴望被认可的成长需求。例如设置"节能小卫士"岗位,既契合学生爱护公物的心理特点,又使其在开关电器等日常事务中培养责任感。
责任承包制与班级组织结构高度契合。班级作为微型社会组织,天然具备任务分配与协作管理的需求。将40余项班务细化为独立承包单元,如值日班长负责考勤、宣传委员管理板报,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既避免管理盲区,又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能力匹配的岗位。岗位轮换机制还解决了传统班干部制度中角色固化的弊端,确保全员参与机会均等。
第三章 班级事务承包制的实施路径设计
3.1 岗位分类与职责矩阵的精细化设计
在实施班级事务承包制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岗位分类与职责界定是确保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基于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岗位体系采用三级分类法构建:基础服务岗、能力提升岗和综合管理岗,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阶梯。
基础服务岗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涵盖班级日常运转的基础事务。具体包括卫生监督员(负责教室清洁检查)、节能小卫士(管理电器开关)、图书管理员(整理班级书柜)等12类岗位。每类岗位对应明确的操作规范,如卫生监督员需每日三次检查地面卫生,使用红黄绿三色贴纸标注清洁等级。这类岗位操作简单、责任明确,能够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立基本责任意识。
能力提升岗针对已掌握基础管理技能的学生设计,侧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设置矛盾调解员(处理同学小摩擦)、活动策划师(设计班会方案)、学习督导员(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8类进阶岗位。以活动策划师为例,其职责矩阵包含需求调研、方案设计、资源协调三个维度,要求学生提前两周收集同学建议,制定包含时间、场地、物资的详细计划表。这类岗位通过适度增加任务复杂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3.2 双周期轮换制度的动态实施策略
双周期轮换制度通过基础岗与发展岗的差异化设计,实现学生管理能力阶梯式培养。该制度将班级岗位划分为基础服务岗(如电器管理员、作业收发员)和综合发展岗(如活动策划师、矛盾调解员),分别设置周循环与月循环的轮换周期,在保证管理连续性的同时促进能力全面发展。
第四章 实践成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生领导力与责任意识的量化评估
为科学评估班级事务承包制对学生领导力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效果,研究团队构建了多维度观测体系。该评估系统以日常行为观察为基础,结合任务完成度分析,形成动态成长档案,有效追踪学生能力发展轨迹。
为提升评估效度,设计"双线印证法"。线上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自动生成岗位参与频次、任务复杂程度等数据图表;线下制作"责任树"展示墙,用不同颜色果实标注各类责任履行情况。家长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孩子在校管理表现,并补充家庭责任行为记录,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评估证据链。这种可视化呈现方式,使抽象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积累。
4.2 班级生态系统的质性转变特征
班级事务承包制的实施引发了班级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这种转变体现在主体关系、运行机制和文化氛围三个层面。传统垂直化管理模式被打破,形成了师生共治、生生协作的新型组织形态,推动班级从管理客体向成长共同体转型。
第五章 新时代班级治理模式的创新启示
班级事务承包制的实践为新时代班级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本,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师生互动关系、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班级治理生态。这种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科层制管理框架,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实现教育理念的落地转化。
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是治理创新的首要启示。班主任从事务管理者转型为成长导师,将工作重心转向制度优化与能力培养,通过建立"管理经验分享会""岗位技能工作坊"等平台,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从被动执行者成长为班级治理主体,在岗位实践中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如卫生监督员主动设计"卫生责任区轮值表",展现管理智慧。这种角色重构释放了教育生产力,使师生在协同管理中实现共同成长。
家校协同机制的深化是治理创新的关键突破点。建立家长观察员制度,邀请家长参与岗位述职评议,既增强评价客观性,又促进教育理念的共识形成。通过"班级管理日志"电子共享平台,家长可实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将班级责任意识延伸至家务管理。部分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主动制定"周末学习计划表",证明自主管理能力具有显著迁移效应。
参考文献
[1] 龚茜.赋能自主管理 助力全面发展——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24年第30期146-148,共3页
[2] 刘舜芳.我的班级我做主——浅谈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9期22-23,共2页
[3] 陆敬姗.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实践探索[J].《教育界》,2022年第16期5-7,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