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洪丽君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提供HSP临床诊疗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洪丽君教授儿科门诊的HSP患中药处方,建立临床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后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药物的应用频次,药对组合,最后总结洪丽君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结果:数据库筛选所得有效处方78首,涉及中药126味,频率频次分析中前十位的中药分别为:紫草、连翘、金银花、黄芩、益母草、地肤子、白茅根、茜草、茯苓、黄芪;关联分析使用频次>60次的药对共35对,频次前3位为:紫草-金银花,紫草-连翘,连翘-金银花;聚类分析得到3个处方:(1)防风,荆芥,黄芩,白鲜皮,地肤子,连翘,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茯苓,益母草,白茅根,茜草;(2)茯苓,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益母草,甘草,白茅根,茜草, 防风,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3)补骨脂,桑螵蛸,益智仁,白茅根,土茯苓,萆薢,茯苓,黄芪,益母草,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薏苡仁。结论:洪丽君教授治疗的HSP主要学术思想为三期论治,用药规律特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贯穿于疾病始终。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IgA血管炎、数据挖掘、临证经验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一种由IgA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亦称IgA血管炎),其病理特征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关节及肾脏等多系统小血管受累。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该病在儿童群体中呈显著年龄分布特征,4-6岁为发病高峰,年发病率达70.3/10万,性别比为1.1-1.5:1(男:女),且秋、冬、春三季为高发时段[1]。尽管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但约30%患儿可继发肾小球肾炎,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造成持续性损害[2]。当前西医以糖皮质激素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激素依赖及降低远期并发症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牡丹江市中医院儿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洪丽君教授(省级名中医),深耕中医儿科领域四十载,于HSP的辨证论治体系构建与临床实践方面形成特色诊疗方案,其疗法以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为特点。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解析洪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遣方用药规律,旨在传承名医学术精髓,为优化HSP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处方来源 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洪丽君教授儿科门诊的HSP患者中药处方。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儿科学》[3]及《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指南》[4]制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 HSP中医诊断标准;(2)病例信息完整,包括临床症状,中医四诊资料,临床用药。
1.4 排除标准
(1)非HSP门诊处方;(2)病历资料严重缺失且无法追溯。
1.5 中药药物名称规范参照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5]和《中药学》[6]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
1.6数据分析
选用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整理、录入及核对内容。使用软件“数据分析”模块,挖掘用药规律,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生成关联关系网络图,聚类关系谱系图,提取核心药物组合;分析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探究用药规律。
2.结果
2.1中医证候统计
最终筛选处方78首,共涉及中医证候3种,依次为血热妄行证116例(31.7%),气不摄血证115例(31.5%),脾肾两虚证134例(36.7%)。
2.2 用药频次
78首处方中涉及中药126味,频次≥100次的有21味药,其中有9味中药频次≥150次。见表1。
表1 处方中使用的药物(频次≥100) n/次
序号 | 中药 | 频次 | 序号 | 中药 | 频次 | 序号 | 中药 | 频次 |
1 | 紫草 | 213 | 11 | 生地黄 | 141 | 21 | 水牛角 | 108 |
2 | 连翘 | 196 | 12 | 牡丹皮 | 136 | |||
3 | 金银花 | 182 | 13 | 防风 | 135 | |||
4 | 益母草 | 178 | 14 | 荆芥 | 134 | |||
5 | 地肤子 | 173 | 15 | 当归 | 130 | |||
6 | 黄芩 | 172 | 16 | 白鲜皮 | 125 | |||
7 | 白茅根 | 168 | 17 | 补骨脂 | 121 | |||
8 | 茜草 | 159 | 18 | 桑螵蛸 | 120 | |||
9 | 黄芪 | 155 | 19 | 丹参 | 119 | |||
10 | 茯苓 | 148 | 20 | 党参 | 116 |
2.3 组方规律
2.3.1基于关联原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87个,常用药对(频次≥55)共18个,频次≥45核心组合18个,对常用药物组合关联度进行分析。见表2-4,网络化展示见图1。
表2 基于关联原则的常用药对分析 (频次≥55) n/次
序号 | 药物组合 | 频次 | 序号 | 药物组合 | 频次 |
1 | 紫草,金银花 | 98 | 10 | 黄芪,防风 | 69 |
2 | 紫草,连翘 | 95 | 11 | 黄芩,白鲜皮 | 68 |
3 | 茜草,益母草 | 89 | 12 | 防风,荆芥 | 67 |
4 | 生地,牡丹皮 | 85 | 13 | 丹参,白茅根 | 65 |
5 | 连翘,金银花 | 80 | 14 | 丹参,茜草 | 62 |
6 | 茯苓,白术 | 79 | 15 | 茜草,白茅根 | 60 |
7 | 黄芪,党参 | 75 | 16 | 茯苓,黄芪 | 59 |
8 | 桑螵蛸,益智仁 | 72 | 17 | 茯苓,党参 | 57 |
9 | 太子参,浮小麦 | 71 | 18 | 薏苡仁,茯苓 | 55 |
表3 基于关联原则的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频次≥45) n/次
序号 | 药物组合 | 频次 | 序号 | 药物组合 | 频次 |
1 | 连翘,金银花,紫草 | 83 | 11 | 茜草,白茅根,仙鹤草 | 58 |
2 | 防风,荆芥,黄芩,白鲜皮,地肤子 | 81 | 12 | 防风,黄芪,白术 | 57 |
3 | 茯苓,薏苡仁,白茅根,茜草 | 79 | 13 | 黄芪,太子参,浮小麦 | 56 |
4 | 茯苓,黄芪,白术,党参 | 76 | 14 | 茯苓,甘草,白术,党参 | 52 |
5 | 益母草,甘草,白茅根,茜草 | 75 | 15 | 大蓟,小蓟,茜草 | 49 |
6 | 煅龙骨,煅牡蛎,太子参,浮小麦 | 73 | 16 | 生 地,牡丹皮,水牛角,丹参 | 48 |
7 | 补骨脂,桑螵蛸,益智仁 | 70 | 17 | 桑螵蛸,补骨脂,黄芪 | 46 |
8 | 白茅根,土茯苓,萆薢,茯苓 | 65 | 18 | 茯苓,白术,党参,益智仁 | 45 |
9 | 防风,荆芥,蝉蜕 | 61 | |||
10 | 连翘,金银花,紫草 | 59 |
图1 关联药物网络化展示图
2.3.2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表4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紫癜新方
序号 | 新方组合 |
1 | 防风,荆芥,黄芩,白鲜皮,地肤子,连翘,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紫草,益母草,白茅根,茜草 |
2 | 茯苓,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益母草,甘草,白茅根,茜草, 防风,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 |
3 | 补骨脂,桑螵蛸,益智仁,益母草,白茅根,土茯苓,萆薢,茯苓,黄芪,益母草,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薏苡仁 |
3.讨论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血证”范畴,与“紫斑”“肌衄”“葡萄疫”等病症相关。《黄帝内经》提出“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本病核心病机为脉络损伤、血溢脉外。洪丽君教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毒热致瘀,瘀热互结”理论,认为外感风热湿毒侵袭营血,灼伤脉络致血热妄行;离经之血瘀阻络脉,形成“热毒生瘀—瘀阻加重出血”的恶性循环。此观点与《证治汇补》“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瘀”的经典论述一脉相承。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本研究对洪丽君教授治疗紫癜的处方进行了系统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显示,洪丽君在治疗紫癜时共使用中药126味,其中高频药物前10味依次为紫草、连翘、金银花、黄芩、益母草、地肤子、白茅根、茜草、茯苓、黄芪。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挖掘出87对药物组合,其中常用药对18个,核心组合18个。洪丽君教授治疗紫癜的处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兼顾扶正祛邪。其核心用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清热解毒药,以紫草、金银花、连翘为代表。紫草性甘咸寒,功擅凉血活血、解毒透疹;金银花性甘寒,长于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性苦微寒,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三药协同,共奏清热解毒之效。洪教授认为,紫癜的病机关键在于“热邪”,而热邪的根源在于“毒邪”。正如《证治汇补》[8]所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瘀。”第二类为活血化瘀药,以茜草、益母草、牡丹皮为代表。茜草性苦寒,功能凉血止血、活血通经;益母草性苦辛微寒,被誉为“血家之圣药”,既能行血养血,又可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牡丹皮性苦辛微寒,功擅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三药协同,共奏活血化瘀之效。洪教授指出,“瘀血”是过敏性紫癜的重要病理产物,贯穿疾病始终。瘀血阻滞脉络,导致脉络不通,进而破血妄行,加重出血。第三类为其他高频药物,包括黄芩、地肤子、白茅根、茯苓、黄芪等,分别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凉血止血、健脾利湿、补气固表等功效,体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思想。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3首新处方。新处方1由防风,荆芥,黄芩,白鲜皮,地肤子,连翘,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紫草,益母草,白茅根,茜草此方主要应用于疾病初期急性期,主要感受风热邪毒,毒邪迫肺,肺合皮毛,肺络受伤从而出现皮肤紫癜。治以祛风解毒,清热凉血。新处方2由茯苓,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益母草,甘草,白茅根,茜草, 防风,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此方用于缓解期,此期考虑损伤及脾,脾虚气失固摄,治以健脾补气,活血化瘀为主。脾主统血主要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健运,气生有源,气足而血得以摄,血液循脉运行。新处方3由补骨脂,桑螵蛸,益智仁,益母草,白茅根,土茯苓,萆薢,茯苓,黄芪,益母草,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薏苡仁,恢复期病位由肺脾损伤及肾。病情基本稳定,但容易损伤及肾。容易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病程久,容易出现虚证。方中补骨脂温肾助阳,桑螵蛸补肾助阳,益智仁暖肾缩尿,共奏补肾之效。土茯苓解毒除湿,萆薢利湿浊,薏苡仁健脾利水解毒,诸药共用补肾健脾,利湿祛浊。
病案举隅
患者董**,男,14岁,2023年5月3日初诊,主诉:双下肢瘀点瘀斑5天。患儿无过敏史,2023年4月29日双下肢感冒后出现瘀点瘀斑,无关节肿痛,无腹痛,无便血,外院口服氯雷他定、维生素C、复方甘草酸苷,未见明显好转,现患儿双下肢瘀点瘀斑,无腹痛,无关节痛,饮食可,寐安,二便尚可。查体:精神尚可,咽充血,关节无肿大,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舌质红,苔黄,脉数。中医诊断:小儿紫癜,急性期(血热妄行),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治法:祛风解毒,清热凉血。方用:防风,荆芥,黄芩,白鲜皮,地肤子,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益母草,白茅根,茜草各10g,连翘,金银花,紫草12g。10剂,水煎服,日一剂。2023年5月14日,二诊:患儿双下肢瘀点瘀斑变浅,无新出,乏力气短,时有腹痛,无关节痛,纳可,寐可,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尿常规:尿蛋白(-),隐血(+)。辩证缓解期(脾不统血),给补气健脾,活血化瘀,茯苓,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益母草,甘草,白茅根,茜草, 防风,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各10g,薏苡仁20g,10剂,水煎服,日一剂。2023年5月24日,三诊:患儿双下肢少许瘀点瘀斑,无腹痛,无关节痛,咽部无充血,汗多,纳可,寐可,大便稍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尿常规:隐血(+)。辩证稳定期(脾肾两虚证),治以补肾健脾,利湿祛浊。方补骨脂,桑螵蛸,益智仁,土茯苓,萆薢,茯苓,黄芪,益母草,连翘,金银花,太子参,浮小麦,各10g,薏苡仁20g,益母草,白茅根各12g,10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023年6月4日四诊。患儿病情好转,双下肢瘀点瘀斑消散,无新出,无腹痛,关节痛,无鼻塞,咽无充血,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平。尿常规:尿蛋白(-),隐血(-)。停药,观察,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语:洪丽君教授治疗紫癜的处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核心,治疗以分期论治,急性期主要以祛风解毒,清热凉血,缓解期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稳定期补肾健脾,利湿祛浊。其治疗思路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热邪与毒邪,以清热解毒为主,兼顾凉血;针对瘀血病理,以活血化瘀为主,兼顾通络;根据疾病不同时期,进行分期论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用药规律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为紫癜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儿童IgA血管炎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23,61(12):1067-1073.
[2]HeinekeMH,BalleringAV,JaminA,etal.NewinsightsinthepathogenesisofimmunoglobulinAvasculitis(Henoch-Schönleinpurpura)[J].AutoimmunRev,2017,16(12):1
246-1253.
[3]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24-228.
[4]丁樱,孙晓旭,毕玲莉,等.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11,7(06):1-4.
[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 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6]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李娜,申迎春,朱海涛,等.维生素D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7):54-56.
[8] 李用粹. 证治汇补[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6.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项目编号:ZHY2022-021
作者简介:
殷齐辉 单位: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通讯地址: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