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塑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波兰十九世纪伟大的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于1798年12月24日生于立陶宛,是属于他自己所说的“一出世就遇到奴役,在襁褓之中就被钉上了锁镣”的那一代波兰人。诗人从小就受着爱国主义的家庭教育。1815年进入维尔诺大学后,在同学中组织过爱国社团。大学毕业后,他一面在中学教书,一面进行诗歌创作。1820年写了著名的诗歌《青春颂》;1822年出版了《歌谣和传奇》第一卷;次年出版了《歌谣和传奇》第二卷。1824年密茨凯维支被流放在彼得堡,后辗转流亡于敖德萨、克里米亚和莫斯科;1829年又从彼得堡经德国流亡到意大利的罗马。1830年11月华沙暴发反沙皇的武装起义,消息传到罗马,他即动身回国,准备参加斗争,但还没等到他回到华沙,起义就因遭到沙皇的镇压而失敗,密茨凯维支只得随着流亡的人群再一次离开祖国,于1832年3月到达德国的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写了著名的抗俄诗剧《先人祭》第三部。在此前后,密茨凯维支还写作了《先人祭》第二、第四部及大量的抒情诗、十四行诗、散文和政论;1834年在巴黎完成了著名的爱国长诗《塔杜施先生》。在沙皇俄国将近五年的流亡生活使诗人对沙俄制度的反动实质有了一个极其深刻的了解。《先人祭》第三部完成后,诗人感到意犹未尽,又写了七首政治诗,作为《先人祭》第三部的补充。这里译出的《彼得堡》和《彼得大帝的塑像》就是其中的两首。诗人在这些诗中,着重剖析了沙皇制度的专横暴戾、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俄国黑暗社会的描绘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对沙皇暴政的刻画笔锋犀利,语言辛辣。但是,诗人所憎恨的是俄国的沙皇制度,对俄国人民却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在黑暗中看到了人民革命的曙光。在《彼得大帝的塑像》中,诗人回忆了他和普希金之间的友谊。普希金也把他们之间的
作者 韩逸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外国文学》 1981年6期
出版日期 1981年06月1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