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4期
关键词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88-01 经调查发现,骨盆与髋臼骨折是由严重高能外伤造成的,一般情况下两种骨折类型同时发生,具有较高致残率,患者表现为强烈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病情加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医疗事业发展,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以手术为主,以骨折情况为基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前提条件,常用选择是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分析比较两种入路方式差异性,便于提高手术效果[1]。为分析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54例,观察组(n=27)男16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4.82± 7.15)岁 其中骨盆骨折18例,髋臼骨折9例 对照组(n=27)男17例,女10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4.87± 7.21)岁 其中骨盆骨折15例,髋臼骨折12例。比较两组年龄或骨折类型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髂嵴前方为手术切口,沿着腹股沟韧带联合耻骨3cm位置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对髂肌与腹外斜肌附着点剥离,充分暴露至骶髂关节,直到抵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将神经与精索分离,以耻骨联合上方为基点将联合腱与腹直肌肌鞘切断,对髂腰肌 血管神经 腹股沟韧带与精索进行分离,外侧窗显示髂窝至骶髂关节,内侧窗对闭孔上缘与耻骨上支显露,中间窗是操作窗口,对坐骨棘 髋臼前壁 耻骨上支外侧与闭孔上缘充分暴露,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 观察组实施改良Stoppa入路,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以腹部正中纵形为手术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沿着腹部白线将腹直肌切开,钝性分离腹膜外间隙,向后上拉盆腔脏器,确保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的骨盆缘能充分暴露,向后显示至坐骨大孔内侧缘,确保四边体与骶髂关节前房的骨盆缘能完全显露,剥离时对腹壁下血管交通支(死亡冠)高度重视,将其结扎,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 两组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3 疗效评价
出版日期 2019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关键词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88-01 经调查发现,骨盆与髋臼骨折是由严重高能外伤造成的,一般情况下两种骨折类型同时发生,具有较高致残率,患者表现为强烈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病情加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医疗事业发展,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以手术为主,以骨折情况为基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前提条件,常用选择是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分析比较两种入路方式差异性,便于提高手术效果[1]。为分析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54例,观察组(n=27)男16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4.82± 7.15)岁 其中骨盆骨折18例,髋臼骨折9例 对照组(n=27)男17例,女10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4.87± 7.21)岁 其中骨盆骨折15例,髋臼骨折12例。比较两组年龄或骨折类型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髂嵴前方为手术切口,沿着腹股沟韧带联合耻骨3cm位置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对髂肌与腹外斜肌附着点剥离,充分暴露至骶髂关节,直到抵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将神经与精索分离,以耻骨联合上方为基点将联合腱与腹直肌肌鞘切断,对髂腰肌 血管神经 腹股沟韧带与精索进行分离,外侧窗显示髂窝至骶髂关节,内侧窗对闭孔上缘与耻骨上支显露,中间窗是操作窗口,对坐骨棘 髋臼前壁 耻骨上支外侧与闭孔上缘充分暴露,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 观察组实施改良Stoppa入路,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以腹部正中纵形为手术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沿着腹部白线将腹直肌切开,钝性分离腹膜外间隙,向后上拉盆腔脏器,确保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的骨盆缘能充分暴露,向后显示至坐骨大孔内侧缘,确保四边体与骶髂关节前房的骨盆缘能完全显露,剥离时对腹壁下血管交通支(死亡冠)高度重视,将其结扎,采取重建钢板与螺钉实施骨折固定。 两组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3 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