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 目的:分析探索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我院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4 月 81例老年骨科患者。病例分组方法:麻醉方式。 81例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组 2组。比较指标:( 1)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 2)麻醉诱导前、麻醉后 6小时、 12小时和 24小时 MMSE评分的差异。结果:跟全麻组比较,( 1)硬膜外麻组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更低, χ2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麻醉诱导前两组 MMSE评分接近, t检验 P> 0.05,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 6小时、 12小时两组 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诱导前, t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 t检验 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麻醉后 24小时,全麻组 MMSE评分明显低于诱导前,硬膜外麻组跟诱导前差异不显著,组间 t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但全身麻醉在麻醉后 24小时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更大。   【关键词】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    术前认知功能障碍一般发生于手术后五天内,为急性、波动性发病,且晨起较轻,夜间加重,多为一过性,少数可长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降低 [1-2]。本研究探讨了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我院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4 月 81例老年骨科患者。病例分组方法:麻醉方式。 81例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组 2组。    41例硬膜外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 29例,女性患者 12例;年龄最小 65岁,最高 80岁,年龄均值( 71.34±2.52)岁。    40例全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 28例,女性患者 12例;年龄最小 65岁,最高 79岁,年龄均值( 71.37±2.2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行性良好,上述各项指标经 χ2检验、 t检验均显示 P>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用药。   全麻组用 0.04mg/kg咪达唑仑、 5μg/kg芬太尼、 1.5mg/kg丙泊酚、 0.1mg/kg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 3分钟后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3];硬膜外麻组 L1-2间硬膜外穿刺置管,平卧位,给予 3mL2%利多卡因,后追加 0.375%罗哌卡因,每次追加 2mL,直到到达麻醉平面。术中锐心率低于每分钟 50次,需静注 0.5mg阿托品;若血压低于 11.97/7.98kPa,需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给予麻黄碱 6mg静脉注射 [4]。    1.3 观察指标   比较指标:( 1)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 2)麻醉诱导前后患者 MMSE评分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 SPSS 21.0软件;表示和处理方式: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属于计数资料(统一以 %表示),行 χ2检验。 MMSE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统一以 x-±s表示),行 t检验。评价老年骨科患者麻醉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P值< 0.05。    2.结果    2.1 麻醉诱导前后 MMSE评分比较   麻醉诱导前两组 MMSE评分接近, t检验 P> 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硬膜外麻组 MMSE评分更佳, t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 1。
出处 《系统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19年12月1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