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切迹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伴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26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28例采用钛板椎间融合器(钛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恢复率评价临床疗效;于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轴(C2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 SVA)和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结果零切迹组手术时间(83.0±14.9) min范围(60~120 min)、术中出血量(70.5±27.3) ml(范围30~150 ml),钛板组手术时间(100.0±23.9) min(范围65~145 min)、术中出血量(104.2±38.8) ml(范围30~250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06;P=0.00,0.04)。零切迹组随访(30.4±5.8)个月(范围24~36个月),钛板组随访(31.2±4.9)个月(范围24~36个月)。零切迹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0)分和(9.2±1.7)分改善至术后1个月的(2.1±0.8)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3.4±1.0)分和(15.1±0.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96,221.40;P=0.00);钛板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1)分和(8.7±1.6)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2.3±0.9)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2.6±0.9)分和(15.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35,126.64;P=0.00);零切迹组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且大于钛板组(P<0.05)。零切迹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6.7°±2.7°和-6.5°±3.2°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4.2°±4.9°和12.9°±4.9°、末次随访时的5.9°±4.7°和5.0°±4.0°,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98,179.97,P=0.00);钛板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5.7°±3.5°和-6.1°±4.0°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3.9°±6.9°和13.0°±6.4°、末次随访时的11.0°±5.5°和10.4°±5.6°,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7,119.98,P=0.00);零切迹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且小于钛板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7.7%(2/26),钛板组为28.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2)。结论对伴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可取得更加满意的中期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应尽量避免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22期
出版日期 2020年11月2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