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究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82例(164眼),年龄18~32(23.5±4.2)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8.38~-0.88(-4.75±1.69)D。根据双眼SE差值将患者分为2组:屈光参差组21例(42眼),双眼SE差值≥1.00 D;非屈光参差组61例(122眼),双眼SE差值<1.00 D。所有患者行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眼科检查及调节功能(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单、双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与聚散功能(远、近水平隐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和调节性集合/调节量)检测。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参差组的调节功能中左眼调节灵敏度在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3、6个月均较术前增加(F=2.552,P=0.045);聚散功能中近正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4.245,P=0.016;F=3.686,P=0.009)。非屈光参差组调节功能中术后各时间点正相对调节和调节幅度较术前均增加(F=16.118,P<0.001;F=14.839,P<0.001);聚散功能中远隐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2.898,P=0.029),远负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远正融像恢复点和近正融像破裂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7.310,P<0.001;F=5.131,P=0.001;F=8.184,P<0.001;F=10.919,P<0.001)。远正融像破裂点和近正融像恢复点术后逐渐下降,术后1、6个月相比术前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4,P<0.001;F=6.942,P<0.001)。近负融像恢复点术后1个月相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6个月逐渐下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11,P=0.037)。屈光参差组和非屈光参差组右、左眼单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眼:F时间=0.555,P=0.655,F组别=4.639,P=0.034,F交互=0.555,P=0.655;左眼:F时间=2.611,P=0.048,F组别=5.709,P=0.019,F交互=1.287,P=0.279;双眼:F时间=2.256,P=0.086,F组别=4.314,P=0.041,F交互=0.847,P=0.465)。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维持术前水平,证明角膜屈光手术对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