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75例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AML-MRC患者基因突变谱系并探讨影响移植预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75例AML-MR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5例患者分为:H组[既往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史]、C组(新诊断的AML-MRC伴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和M组(新诊断的AML-MRC伴多系发育异常),分析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对43例患者行骨髓靶向二代测序(137个基因)。结果①75例AML-MRC患者,男41例,女34例,中位年龄41(18~5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5(95%CI 30~49)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78个月(95% CI 23个月~未达到)。移植后3年OS率为57.1%(95%CI 45.6%~71.4%),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2.0%(95%CI 40.8%~66.1%),累积复发率(CIR)为26.8%(95%CI 16.6%~30.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2.7%(95%CI 13.2%~33.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处于非第1次完全缓解(CR1)状态是移植后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5/5q-染色体核型异常、移植后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GVHD)。②75例患者中H组59例(78.7%),其中20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前曾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C组9例(12.0%),M组7例(9.3%)。M、H、C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55.0%(95%CI 41.8%~72.5%)、55.6%(95%CI 31.0%~99.7%)(P=0.700),EF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46.5%(95%CI 34.0%~63.8%)、55.6%(95%CI 31.0%~99.7%)(P=0.600);原发性AML-MRC与继发性AML-MRC相比,移植后3年OS、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95%CI 41.9%~91.4%)对55.0%(95%CI 41.8%~72.5%),P=0.600;61.9%(95%CI 41.9%~91.4%)对46.5%(95%CI 34.0%~63.8%),P=0.400]。转白前接受去甲基化治疗(20例)与未接受去甲基化治疗(39例)患者比较,转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6~937)d对162(9~3167)d,P=0.804],且两组患者OS和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P=0.700)。③对43例(57.3%)患者骨髓样本行二代基因测序,共发现73个突变类型,检出率最高的是U2AF1(11例,25.6%),其他检出率>10%的突变包括RUNX1(10例,23.3%)、NRAS(10例,23.3%)、ASXL1(6例,14.0%)、PTPN11(5例,11.6%)、TET2(5例,11.6%)。单因素分析显示U2AF1[P=0.875,HR=1.110(95%CI 0.295~4.195)]、RUNX1[P=0.685,HR=0.728(95%CI 0.157~3.375)]、NRAS[P=0.919,HR=0.923(95%CI 0.196~4.334)]突变对移植后OS没有影响。结论-5/5q-染色体异常、未发生慢性GVHD、移植前非CR1状态是影响AML-MRC患者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MHC亚组分类不是影响移植预后的因素;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能无助于延缓MDS患者转白以及延长移植后OS期。
出处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年10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