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7楔形椎1例,T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2半椎体2例,T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t=1.66,P<0.001;t=2.22,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3,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07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