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导管主动植入(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抗血栓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主动夹层(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正确的急救策略。急诊室首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史特征,选择具有快速诊断与鉴别价值的辅助检查(心电图、计算机CT血管成像、肌钙蛋白、可溶性ST2以及D-二聚体)评估患者病情。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患者合并冠心病特别是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能需要采取外科方式同时处理升主动夹层以及冠状动脉病变,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合并冠心病时可能需要采取腔内治疗技术同时或分次处理主动夹层与冠状动脉。由于患者同时存在可能需要处理的冠状动脉系统病变,因此AAD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麻醉、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院外随访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需要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本共识联合多个相关学科的临床专家,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临床经验,对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临床情况的认识,避免因漏诊、误诊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冠心病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含碘对比剂广泛应用于动脉心血管介入诊疗。近年来,随着患者疾病特征的变化和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对含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2012年《含碘对比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发布以来,在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领域积累了较多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及大血管病学组组织国内相关学科专家,对最新证据进行同行评议,同时参考国外最新指南、结合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该专家共识,以期推进我国动脉心血管介入诊治过程中含碘对比剂的规范应用,为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对比剂 不良反应 经动脉心血管介入
  • 简介:摘要左主干分叉病变因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血运重建策略一直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随着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腔内影像学的发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供的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左主干分叉病变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提高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整体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和介入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联合撰写了该指南。该指南包括前言、左主干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及危险评分系统、左主干分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策略、术后随访及长期管理。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规范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左主干分叉 介入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有前向和逆向两种技术。过去20年中,随着专用器械的创新应用,CTO-PCI技术在国际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我国虽起步稍晚,但近10年来进步较快,尤其是前向技术在借鉴中亦有创新,如在微导管辅助平行导丝技术、前向夹层重入真腔(ADR)和主动真腔寻径(ATS)技术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中国经验。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及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该共识,并绘制中国CTO-PCI前向技术的路径图供参考,以规范CTO-PCI前向技术策略和操作,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前向开通技术
  • 简介:摘要皮机械循环辅助(percutaneous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pMCS)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的生命支持技术。近年来,随着复杂、高危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开展,pMCS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为指导pMCS技术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汇总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皮机械循环辅助在复杂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对pMCS装置,pMCS在复杂、高危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pMCS的管理,并发症及处理,撤离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给出了建议。共识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pMCS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机械循环辅助 心律失常 瓣膜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血脂管理需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进行。该共识将发生过≥2次严重的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定义为超高危ASCV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建议对符合中国超高危ASCVD定义的患者,LDL-C水平的干预靶标为降低至1.4 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幅超过50%;所有超高危ASCVD人群,应在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尽早开始并长期进行降脂治疗。降脂治疗方案包括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型(PCSK9)抑制剂等单药或联合治疗。根据LDL-C水平的干预靶标以及超高危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路径,临床医生需识别超高危ASCVD患者,选择合理的降脂治疗,达到血脂管理及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的目标。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