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探讨窄带光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儿童食管息肉的诊断价值,在白光及NBI下分别对2016年1月—2020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的35例患儿的食管息肉进行微细形态的观察,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和对比白光与NBI诊断息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35例患儿共发现食管息肉70枚,其中27例患儿为单发息肉。病理结果提示息肉以非肿瘤性息肉为多(52.9%,37/70)。NBI诊断肿瘤性息肉的灵敏度[93.9%(31/33)比90.9%(30/33)]和特异度[89.2%(33/37)比78.4%(29/37)]优于传统白光,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NBI通过观察食管息肉的微细结构,有助于临床预判息肉的病理性质,其灵敏度优于白光

  • 标签: 儿童 息肉 食管 内窥镜检查 窄带光成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治疗的14例有消化道症状胃EP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9.5±6.5)岁,范围3~16岁。中位身体质量指数为16.4,范围为14.3~22.6。14例胃EP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反酸(6例)、恶心(5例)、呕吐(5例)及嗳气(4例)。所有患儿病变均为单发,病变直径大小范围12~25 mm,平均为15 mm;位置位于胃窦大弯侧12例,幽门2例,其中1例异位胰腺口侧合并溃疡。14例患儿经下诊断明确后,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SD切除治疗,术中留取病理标本送检。术后定期随访,查看患儿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结果14例患儿中,13例经ESD完整切除胃EP,1例患儿因黏膜下多次注射后病变无法抬举而未行ESD切除,予保守治疗。手术操作时间38~62 min,平均为42.5 min,封闭创面使用钛夹数量2~6枚,平均为4枚。所有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发生,术后禁食24~72 h后逐步开放饮食,患儿均好转出院,住院时间4~7 d,平均为5 d。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为(异位)胰腺组织。患儿术后随访10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患儿经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持续缓解,其余13例患儿营养状况良好,未诉明显腹痛、呕吐、反酸等,胃镜复查显示原病变部位黏膜平坦完整,未见病变复发。结论ESD技术治疗儿童胃异位胰腺可行、安全且有效,值得在儿科临床应用。

  • 标签: 异位胰腺 儿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儿童十二指肠膜式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的5例十二指肠膜式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8月龄至2岁;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上方者3例,位于隔膜下方者2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上方者在保护乳头前提下直接行ESD切除治疗;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下方者在球囊扩张完成后使用超细探查乳头开口位置,确定位置后再行ESD切除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体重增长变化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施行,术中及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26个月,患儿可正常进食,无呕吐、腹胀及皮肤巩膜黄染表现。5例患儿术前体重为(6.78±1.39)kg,术后3个月时体重为(9.34±1.68)kg,体重平均较前增长38.5%,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采用ESD切除十二指肠隔膜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及恢复快等特点,值得在儿外科临床应用。

  • 标签: 儿童 十二指肠隔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