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的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至2019年四川省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且经确证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的9 773名婴儿。分析基线(2005年至2016年)与进行综合干预措施后(2017年至2019年)全省和省内不同地区婴儿死亡率死亡构成、死亡时间、主要死因的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干预后,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为49.6‰(221/4 455),较基线[83.5‰(444/5 318)]下降40.6%,凉山彝族自治州为53.3‰(186/3 491),较基线[103.1‰(379/3 676)]下降48.3%,且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婴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42.058、60.041,均P<0.01)。干预后,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比例分别由基线的29.3%(130/444)、25.9%(98/379)下降至13.6%(30/221)、9.7%(18/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8、20.020,均P<0.01)。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婴儿死亡月龄由基线的以1月龄内为主[31.5%(140/444)、28.5%(108/379)]延后至2~3月龄为主[27.6%(61/221)、28.5%(53/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2、26.009,均P<0.01)。肺炎、腹泻、疑似HIV感染、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分别由基线的44.4‰(236/5 318)、12.0‰(64/5 318)、4.9‰(26/5 318)、4.3‰(23/5 318)下降至26.9‰(120/4 455)、7.6‰(34/4 455)、1.8‰(8/4 455)、0.7‰(3/4 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10、4.734、6.691、12.182,均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四川省和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下降明显,但其较高死亡风险、中低流行地区的死亡问题仍需引起重视,应进一步加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的6月龄内保健,针对主要死因,提高随访和保健服务质量。

  • 标签: HIV 婴儿死亡率 孕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为降低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水平和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四川省2005-2016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183个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选取HIV感染孕产妇4 734例及其所生围产儿4 7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母亲孕产期及围产儿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为25.7‰(123/4 786),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32.220,P=0.000),凉山州围产儿死亡高于四川省其他地区(χ2=4.130,P=0.042),凉山州死胎/死产较多、四川省其他地区7 d内死亡较多(χ2=29.62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怀孕1~2次及3~4次的围产儿死亡低于怀孕≥5次者(1~2次的OR=0.417,95%CI:0.184~0.943;3~4次的OR=0.447,95%CI:0.223~0.895),孕产期使用基于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LPV/r)为主的蛋白酶抑制剂(PI)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更容易避免死亡(OR=0.530,95%CI:0.285~0.986),医疗机构分娩的围产儿死亡低于家中或途中分娩者(市级及以上助产机构OR=0.222,95%CI:0.098~0.499;县级助产机构OR=0.282,95%CI:0.166~0.480;乡级助产机构OR=0.134,95%CI:0.031~0.586),早产、新生儿窒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性增加(早产OR=8.285,95%CI:5.073~13.533;新生儿窒息OR=9.624,95%CI:4.625~20.028)。结论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远高于全国、四川省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应减少HIV感染孕产妇的孕次、采用基于LPV/r的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提倡住院分娩,减少围产儿发生早产和新生儿窒息。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孕产妇 围产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