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7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3~61岁[(45.9±10.9)岁]。均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Brooker分级评估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6(24,36)个月]。手术时间为123~242 min[(165.4±29.8)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50 ml[(358.3±111.3)ml];9例需要术中输血,输血量为300~500 ml[(377.8±66.7)ml]。住院时间为12~29 d[(21.4±4.7)d]。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16.3±3.0)周]。术后2 d 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1例,良3例,差3例,复位优良率为89%。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9~16分[(13.1±1.9)分],6个月为10~18分[(15.4±2.0)分],末次随访时为12~18分[(16.9±1.8)分](P<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 Postel评分优0例,良7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26%;6个月优3例,良1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1%;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P<0.01)。术后无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和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发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均未对髋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粉碎性 骨折固定术,内 微型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打印,三维 治疗,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开始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给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诊疗、防护、手术与康复带来全新挑战,疫情下均须做出相应调整。老年髋部骨折占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超过半数,为更好应对此次疫情,更加规范、有效地保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特制订本专家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COVID-19疫情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接诊原则、处理策略及医务人员相关防护措施,为规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提升诊疗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 髋骨折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例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8~78岁[(51.9±1.9)岁]。18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钢板螺钉组),2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螺钉组)。比较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4.5±2.1)个月]。钢板螺钉组术后卧床时间为(37.6±2.4)d,少于螺钉组的(45.2±1.6)d(P<0.05)。钢板螺钉组和螺钉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3.7)d和(15.8±3.7)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2±0.9)周和(12.7±0.7)周(P均>0.05)。术后3,6个月钢板螺钉组膝关节ROM分别为(119.9±2.9)°和(125.4±4.5)°,优于螺钉组的(116.6±4.5)°和(122.1±3.9)°(P均<0.05)。术后3,6个月钢板螺钉组KSS分别为(83.4±3.1)分和(86.2±2.5)分,优于螺钉组的(79.5±2.1)分和(82.2±2.2)分(P均<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膝关节ROM和KSS显著增加(P均<0.01)。钢板螺钉组远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延迟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8);螺钉组远期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效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关节僵硬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8/23)。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相比,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早期可行功能锻炼、膝关节ROM改善及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钉 骨板 骨折固定术,内
  • 作者: 胡衍 曹烈虎 黄标通 何继业 顾峥嵘 陈晓 刘国辉 刘曦明 陈雁西 王栋梁 苏佳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创伤骨科,上海 200433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创伤骨科,上海 20043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骨科 201908 ,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20044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 200092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骨科 201908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武汉 43000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武汉 43002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合理处理老年髋部骨折,由苏佳灿教授和张英泽院士组织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首次从骨科医师角度提出COVID-19疫情下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及医务人员防护等策略。笔者对共识的临床指导价值和诊治要点进行解读,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共识并加强实际应用。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老年 髋骨折 共识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不同类型螺钉与螺钉孔的连接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只。获取新鲜完整的右胫骨标本后,于胫骨中段横行截断,并使用LCP固定,骨折端远侧均以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A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锁定孔-锁定螺钉组);B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普通螺钉固定(锁定孔-普通螺钉组);C组:骨折端近侧加压孔-普通螺钉固定(加压孔-普通螺钉组)。所有标本分别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予以0~50 N的动态轴向负荷,通过仪器自带系统测算出钢板近侧断端微动的距离,计算出各固定方式对应的轴向压缩刚度,并评价以上指标。结果所有标本在轴向负荷下均可产生相应的轴向位移。在近似一/两个体重的轴向负荷(25/50 N)下骨折端的轴向位移值:A组为(0.101±0.017)mm/(0.218±0.012)mm,B组为(0.164±0.007)mm/(0.285±0.013)mm,C组为(0.305±0.041)mm/(0.513±0.051)mm;在同一轴向负荷下各组平均轴向位移值均为C组>B组>A组(P<0.01)。LCP的轴向压缩刚度:A组为(234.36±13.28)N/mm,B组为(203.78±16.46)N/mm,C组为(112.62±16.23)N/mm,A组>B组>C组(P<0.01)。结论LCP于骨折端的一侧采用经加压孔或普通螺钉固定可显著促进骨折端的轴向微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并可降低LCP装置的整体刚度。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愈合 骨板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0±0.2)分、(1.5±0.1)分](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1±8.5)分、(73.6±8.4)分](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板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板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P<0.05)。结论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导航辅助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置入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6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2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0~61岁[(41.6±12.9)岁]。均采用3D导航辅助下逆行经皮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固定术治疗,共置入髋臼前柱螺钉61枚。观察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对比术中透视及术后影像螺钉符合率,并观察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D'Aubigné-Poste L功能评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8个月[(13.1±3.2)个月]。螺钉置入时间为(18.7±4.8)min,术中出血量为(16.6±3.8)ml,术中透视时间为(25.3±10.9)s。术中透视与术后影像对比螺钉符合率为100%。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血栓形成、伤口感染、异位骨化、长期疼痛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Aubigné-Poste L功能评分为(10.7±0.9)分,较术前(8.7±1.6)分有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2例患者(3枚螺钉)患肢活动能力下降,2例患者(2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结论对于髋臼前柱骨折,3D导航辅助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置入,有助于减少术中透视时间,提高置钉精度,降低手术风险,从而改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三角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 三角肌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与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CFD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6 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DayⅡ型CFD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2~73岁[(54.2±7.8)岁]。19例采用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导航组),21例采用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骨盆复位质量,术后3, 6个月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3.6±2.9)个月]。导航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4±0.3)cm、(43.1±5.2)min、(48.4±18.4)ml、(14.4±1.9)d,钢板组分别为(8.8±0.4)cm、(132.2±19.4)min、(302.9±57.5)ml、(18.9±3.7)d(P均<0.01)。术后2 d 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导航组优13例,满意4例,可2例,优良率为89%;钢板组优15例,满意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P>0.0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导航组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9%;钢板组优15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P>0.05)。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导航组优14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钢板组优1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P>0.05)。患者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导航组1枚骶髂螺钉出现松动,1枚髂骨后螺钉穿出骨内侧皮质,并发症发生率为11%(2/19);钢板组2例出现钢板处皮肤压痛,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6/21)(P<0.05)。结论对于DayⅡ型CFDP,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与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 标签: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导航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微创重建钢板与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5例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60~83岁,平均67.7岁。钢板组24例,采用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导航组51例,采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定骨盆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时间分别为(126.1±20.6)min、(251.6±50.8)ml、(15.7±4.4)s,导航组分别为(49.7±17.5)min、(22.8±5.1)ml、(112.8±8.8)s(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钢板组(4%)与导航组(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1个月导航组VAS[(3.3±0.7)分、(3.2±0.7)分、(2.4±0.6)分]明显优于钢板组[(7.2±0.7)分、(6.2±0.8)分、(4.5±0.7)分](P均<0.05),而术后3个月、1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钢板组优1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导航组优25例,良17例,可9例,优良率为82%(P>0.05)。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钢板组优15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6%;导航组优35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为94%(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后环骨折,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较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X线暴露时间短、术后疼痛减轻等优势,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人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骨质疏松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第1代与第2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APSQ)治疗髋臼T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28例髋臼T形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为(43.5±9.1)岁;采用第1代DAPSQ固定治疗。B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为(42.5±7.0)岁;采用第2代DAPSQ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8例患者术后获12~60个月(平均35.0个月)随访。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93.9±33.3)min]和术中出血量[(830.8±177.4)mL]显著少于A组患者[(231.3±40.0)min、(1 043.3±19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8例,良5例,差2例;B组优8例,良4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9例,良3例,可2例,差1例;B组优9例,良2例,可2例。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和患髋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和B组分别有2、1例患者发生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与第1代DAPSQ相比,第2代DAPSQ可显著缩短髋臼T形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二者临床功能相当。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