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增殖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胆酸共转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表达下调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入住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68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的CHB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基线(抗病毒治疗前)的炎症活动度(G)为依据将患者分为≤G2组及>G2组,每组选取12例患者的肝脏穿刺组织标本,进行NTCP和Ki67的免疫荧光染色,计算Ki67阳性细胞比例,并对NTCP的染色进行评分。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并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5例患者的结节切除组织及其配对的肝脏非FNH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织标本中Ki67、NTCP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表达,并计算染色阳性细胞比例或对染色强度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肝脏FNH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比例[6.75%(6.20%,8.16%)]高于配对的肝脏非FNH组织[0.75%(0.66%,1.20%)],而对应的NTCP及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分别为3.00(1.00,3.00)和2.00(1.00,2.00),分别低于配对的肝脏非FNH组织[分别为8.00(8.00,9.00)和8.00(6.00,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1、-2.424、-2.635,P=0.009、0.015、0.008)。>G2组患者37例,≤G2组患者31例。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G2组患者血清HBV DNA、HBeAg的下降幅度分别为(0.71±0.14) lg IU/mL和(0.92±0.13) lg IU/mL,分别大于≤G2组的(0.54±0.30) lg IU/mL和(0.49±0.65) lg 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48、-2.666,P=0.002、0.008)。>G2组肝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比例[4.34%(1.84%,8.77%)]高于≤G2组[0.34%(0,0.80%)],而NTC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1.00(0,3.25)]低于≤G2组[6.00(4.00,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40、-3.012,P<0.01,P=0.0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TC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与Ki67阳性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512,P=0.01)。结论炎症活动度更高的CHB患者往往伴有更为活跃的肝细胞增殖和更低的细胞膜NTCP表达,不利于HBV再感染。这可能有利于这部分患者获得更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 标签: 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 肝细胞增殖 抗病毒治疗
  • 作者: 王鹏飞 刘树红 钱相君 翟相威 文夏杰 姚明解 赵景民 鲁凤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郑州 450001,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系,北京 10019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郑州 450001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及基于其构建的诊断模型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271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炎患者126例,肝硬化患者145例。患者均进行血清GP73检查和基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的肝脏硬度测定(LSM),并收集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P73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并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FIB-4)及LSM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明确GP73的诊断价值后,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建立基于血清学指标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结果GP73、LSM、FIB-4和APRI诊断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23、0.839、0.836和0.800,以GP73的诊断效能最优(P<0.001)。LSM、GP73联用可将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提高到9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GP73、年龄、血小板是肝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据此建立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GAP):LogitP=1/[1+exp(6.145+0.013×血小板-0.059×年龄-0.059×GP73)],该模型诊断代偿期肝硬化的AUC为0.944,在最佳cut-off值0.56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3%、92.06%,诊断效能也优于APRI、FIB-4、LSM以及GP73单用(P值均<0.05)。结论GP73是诊断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可靠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基于GP73、血小板计数及年龄构建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GAP诊断模型可使诊断效能进一步改善,有助于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高尔基体蛋白 肝硬化
  • 作者: 翟相威 刘树红 姚明解 钱相君 文夏杰 许强 赵景民 鲁凤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450001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100191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 100191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45000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在进一步探究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P)73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血清GP73和其他常规血清学指标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和适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6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诊断代偿期肝硬化是否依据肝脏组织学检查分为临床诊断组和病理诊断组。在临床诊断组中建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并与目前临床使用的肝硬化诊断模型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和肝脏硬度测量值(LSM)进行比较。最后用病理诊断组对该诊断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在临床诊断组中,GP73与APRI、FIB-4、LSM诊断肝硬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857、0.864和0.832,四项指标诊断效能相当(P值均> 0.05)。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GAPA):logitP = 1/[1+exp(1.614-0.054×GP73-0.045×Age + 0.030×PLT-0.015×ALP)]。该模型的AUC高达0.940,最佳截点值为0.41,对应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和0.82,诊断效能优于APRI、FIB-4、LSM以及GP73单用(P值均< 0.05)。在病理诊断组,GAPA的AUC为0.877,与LSM(0.891)和FIB-4(0.847)的诊断效能相当(P值均> 0.1),但仍优于APRI(0.811)和GP73单用(0.780)(P值均< 0.001)。结论研究中建立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GAPA在临床诊断组和病理诊断组都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对资源相对匮乏或未开展LSM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代偿期肝硬化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高尔基体蛋白73 代偿期肝硬化 无创诊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