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描述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罹患率、粗病死率等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疫情的综合研判和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报告的病例数据,结合重大干预措施及事件时点,采用累计罹患率、新增病例环比增长率、新增病例定基增长率、观察-确诊转换率、累计粗病死率、每日重症率、死亡重症比等指标对疫情不同阶段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湖北省的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1月10日至2月3日大量病例开始出现的暴发期,2月4-19日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续增加的高峰期,2月20日至3月3日新增确诊和新增治愈相持的平台期,3月4-18日病例减少和治愈增多的消退期。湖北省疫情累计罹患率从1月19日的0.03/万增加至3月18日的11.46/万,武汉市从1月10日的0.04/万发展至3月18日的45.13/万,湖北省其他地区从1月20日0.002/万发展至3月18日的3.70/万;新增病例增速在疫情期间有不同波动,湖北省全境增速在2月12日达到最高值;湖北省累计粗病死率从1月19日的1.01%增加到1月26日的5.13%后下降至2月13日的2.54%,之后缓慢增加到3月18日的4.62%,武汉市累计粗病死率趋势和湖北省一致,但略高;湖北省每日重症率从1月27日26.88%升高至3月18日34.27%,死亡重症比从1月23日7.37%下降至3月18日0.35%。结论湖北省新冠肺炎流行的疫情周期为60 d,约为一个最长潜伏期或隔离期(14 d)和湖北省确诊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0 d)之和的1.76倍,提示我国陆续出台的重大抗疫决策效果显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罹患率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结果经调查来京湖北籍长居人员病例1为此次聚集病例的传染源,在整个潜伏期内共传染二代病例6人(病例2至病例7)。出现三代疑似病例1例。二代病例中有3例在暴露14 d后发病。指示病例1传染到二代病例6的途径为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指示病例1传染到家庭二代病例的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2种方式。全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症状方面,老年人群病情较重,青年人群症状较轻。除了呼吸道症状,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其他症状也不容忽视。结论家庭聚集性发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性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一大批性能优越的新型建筑材料研制成功并逐渐应用到建筑施工领域,为复杂的建筑结构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支撑,保障高层建筑,复杂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作者对各类新型的建筑材料进行梳理,重点讨论集成化房屋的发展情况。

  • 标签: 新型建材 系统集成 规范 实用性
  • 简介:摘要患者男,52岁。因结肠镜检查提示息肉行内镜息肉切除术。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在炎性病变背景中散在分布,形成束状、层叠状。肿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有丰富的胞质,轻度嗜酸,细胞境界清楚,细胞核长形,染色质絮状或颗粒状,小而清晰的核仁,核膜薄,细胞学特征温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CD21、CD23、CD35和D2-40均阳性,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RNA肿瘤细胞阳性。病理诊断为结肠EB阳性的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南省百岁老人营养状况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将1 002名2014年6月1日年满100周岁及以上的海南省老年人纳入研究,分别采用基本情况问卷、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SF)、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劳顿量表(Lawton-I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收集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疾病史、营养状况、日常活动功能状况和抑郁症患病情况等资料。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简易营养评估量表得分与抑郁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总人群和不同日常活动功能状况亚组人群分析营养状况与抑郁症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M(Q1,Q3)]为102(101,104)岁,其中女性占82.0%(822名)。营养不良患病率、日常活动功能受损率和抑郁症患病率分别为20.8%(208例)、64.7%(648例)和28.5%(286例)。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NA-SF得分与抑郁症呈线性关联(P=0.251),MNA-SF得分越高,百岁老人发生抑郁症的风险越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教育程度、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视力功能、听力功能和日常活动功能状况等因素后,总人群和日常活动功能受损亚组人群中营养不良与抑郁症发生存在正向关联[OR(95%CI)分别为1.50(1.07~2.11)和1.56(1.09~2.24)],日常活动功能良好亚组人群中二者无关联[OR(95%CI):0.77(0.21~2.80)]。结论百岁老人中营养不良与抑郁症存在正向关联,在日常活动功能受损的老人中则更为明显。

  • 标签: 老年人 营养状况 抑郁症 日常活动能力 横断面研究
  • 作者: 杨姗姗 王盛书 贾王平 韩珂 台朋岗 寇福银 李靖 曹文哲 赵亚力 朱乔 甯超学 刘淼 何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衰老与相关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衰老与相关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衰老与相关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卫勤部,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中心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岁老人中腰围、BMI、腰臀比、腰高比、小腿围和腰围小腿围比值(WCR)与其抑郁症状风险间的关联。方法纳入全样本调查的海南百岁老人共1 002人。使用GDS-15进行抑郁症状相关风险的调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各人体测量指标与抑郁症状风险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校正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类型)以及生活方式(吸烟和饮酒)相关变量后,总人群中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小腿围和WCR与GDS-15关联的标准β值分别为-0.069、-0.032、0.009、-0.009、-0.099和0.060,其中关于上述β值的检验P值中BMI和小腿围<0.05。随小腿围增加,百岁老人的抑郁症状风险随之降低,OR=0.94(95%CI:0.90~0.98)。而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随着小腿围的减少和WCR的增加,抑郁症状的风险逐步增加,趋势P值分别为 0.038和0.042。结论百岁老人中,中心肥胖(腰围、WCR)与外周肥胖(小腿围)对于抑郁症状具有不同关联,百岁女性中小腿围增加是其抑郁症状风险的保护因素,应关注小腿围较低的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 标签: 百岁老人 小腿围 腰围小腿围比值 抑郁症状风险 人体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海南百岁老人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对纳入基线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抑郁症状根据简易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获得评分,并划分成正常(≤5分)、轻度抑郁(6~9分)和重度抑郁(≥10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随访时间M(Q1,Q3)为4.16(1.31,5.04)年,死亡人数为522人,死亡密度为152.39/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协变量后,GDS-15评分每增加1分,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1%(HR=1.031,95%CI:1.002~1.061);与正常百岁老人相比,重度抑郁者死亡风险增高35.9%(HR=1.359,95%CI:1.023~1.806),重度抑郁者平均减寿1.94年。在女性百岁老人中,相比于正常组,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3%(HR=1.293,95%CI:1.053~1.590)和42.3%(HR=1.423,95%CI:1.047~1.935),重度抑郁者平均减寿1.71年。结论海南百岁老人中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增高及减寿相关。

  • 标签: 百岁老人 抑郁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