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食物升糖指数是用以衡量食物对血糖升高水平的指标,面对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病人群,如何通过不同升糖指数的饮食干预发挥显著治疗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不同升糖指数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体重、血脂水平均有重要影响。与高升糖指数饮食相比,低升糖指数饮食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维持血糖稳定,在减重及降低血脂水平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妊娠糖尿病人群中,低升糖指数饮食还可降低妊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故已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主流的饮食干预策略。

  • 标签: 低升糖指数 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血糖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密市白血病患者的流行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初诊的180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白血病患者初诊时的临床基本情况,包括白血类型、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研究180例白血病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AML)占比最高(50.56%),慢性粒细胞白血(CML)次之(26.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占比最低(23.33%);ALL、AML、CML中男性所占比重均较女性更多,≥60岁人群所占比重较高,体力劳动者所占比重均较脑力劳动者、其他更多;ALL、AML、CML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所占比重较多,ALL、AML血小板下降所占比重较大,CML血小板异常所占比重较大。结论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人群白血发病存在差异,白血病患者多存在血常规异常,临床应关注白血易发人群。

  • 标签: 白血病 流行病学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和临床医生对2型糖尿的治疗大多着眼于控制高血糖,而极少关注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促进2型糖尿的缓解和逆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致力于逆转糖尿可行性及其机制的研究。逆转糖尿可以通过四大举措得以实现,包括预防糖尿前期向糖尿的转化、基于减重的策略、基于短期强化治疗策略以及基于代谢手术的策略。这些措施均被证明能够有效缓解或逆转本的发生、发展,这对糖尿等慢性疾病管理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为糖尿的合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 抗糖尿病药物 代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设计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地点2015—2017年中国31省份全国横断面数据。研究对象75 880名18周岁及以上代表中国人口的成年人样本。主要结局指标根据2018年美国糖尿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中国成人不同性别、区域和种族的糖尿病患病率。通过问卷的方式记录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和疾病史。临床检测包括空腹血糖(单次)、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根据2018年美国糖尿学会诊断标准,中国成人总糖尿(n=9 772)患病率为12.8%[95%可信区间(CI)为12.0%~13.6%],自报糖尿(n=4 464)患病率为6.0%(95%CI为5.4%~6.7%),新诊断糖尿(n=5 308)患病率为6.8%(95%CI为6.1%~7.4%),糖尿前期(n=27 230)患病率为35.2%(95%CI为33.5%~37.0%)。总糖尿病患病率在男性、年龄50岁及以上人群中更高。全国31个省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贵州的6.2%到内蒙古自治区的19.9%不等。在被调查的5个民族中,汉族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12.8%),回族的糖尿病患病率最低(6.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的总糖尿(n=8 385)患病率为11.2%(95%CI为10.5%~11.9%)。结论2007—2017年,中国成年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略有上升。研究结果提示,糖尿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N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DN发病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其中,IL-18更具有特异性,IL-18在肾组织中表达,并被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刺激因子上调,IL-18表达的水平与糖尿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IL-18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糖尿是我国常见慢性病。运动治疗作为糖尿主要的生活干预方式,贯穿整个治疗进程。运动能够降低糖尿的发病率及死亡风险,但糖尿本身导致心肺耐力的降低。血管内皮及线粒体功能的早期损伤等,均可导致运动能力的降低。运动通过促发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分子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控制血糖,并且这些通路可以不依赖于胰岛素路径。除此之外,运动是否可以修复糖尿导致的损伤,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阐明糖尿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与机制,可更好的给运动治疗提供依据,并为探索各种运动模拟剂,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

  • 标签: 糖尿病 有氧运动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对糖尿肾脏病变(DKD)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4年在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6个中心)就诊的3 133例基线时无DKD的T2DM患者。按照随访时有无DKD分为DKD组(1 152例)和非DKD组(NDKD,1 98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尿病程、用药情况、血压、血脂、HbA1c等临床资料。HbA1c变异性表达为HbA1c标准差,根据患者所有记录的HbA1c测量值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按照HbA1c均值高于或低于目标值7%和HbA1c标准差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0.48%,将受试者分为四组:Q1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Q2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Q3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和Q4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χ²检验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bA1c变异性与DKD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DKD组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药的比例、HbA1c、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水平均高于NDK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及合并糖尿视网膜病变的比例均低于N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HbA1c标准差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240,P<0.01]。进一步进行分层后发现,Q4组患者发生DKD风险最高(HR=1.601,P<0.01),Q1组患者最低,Q2组患者(HR=1.424,P<0.01)发生DKD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184,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BMI、WHR、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Q4组患者eGFR下降风险最高(HR=1.230,P<0.01),Q1组患者最低,Q2组患者(HR=1.161,P=0.023)eGFR下降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124,P=0.012)。结论HbA1c变异性是T2DM患者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当HbA1c变异性>0.48%时,可能在DK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比平均HbA1c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2型 糖化血红蛋白 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医院儿童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AML)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9年7月初诊CBFβ/MYH11阳性AM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生存率。结果33例患儿中男19例,女14例,中位年龄9(1~15)岁。初诊白细胞41.8 (3.17~212.12)×109/L。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率100%。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6.1%±8.0%,5年总生存率97.0%±3.0%。治疗缓解后分子学复发11例,中位复发时间12(3~21)个月,1例发生血液学复发。分子学水平持续阳性7例,1例发生血液学复发。分子学持续阳性组无事件生存率较持续阴性组低(30.0%±23.9%和100.0%±0%,χ2=7.274,P=0.007)。结论儿童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总体生存率较好,监测CBFβ/MYH11转录本水平可指导预后。

  • 标签: 儿童 CBFβ/MYH11 急性髓系白血病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对糖尿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至2014年就诊于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的3 275例基线时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53±12.24)岁,随访3~10年。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患者记录的收缩压和脉压所有测量值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根据收缩压均值130 mmHg(1 mmHg=0.133 kPa)和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将患者分为四组:Q1(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Q2(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Q3(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和Q4(收缩压均值≥130 mmHg, 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同理再根据脉压均值80 mmHg和脉压标准差6.53 mmHg,患者被重新分为Q1′~Q4′四组。采用Cox回归分析研究不同血压变量与DR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结果显示收缩压均值、标准差,脉压均值、标准差是影响DR的危险因素。Q4组患者发生DR风险最高[风险比(HR)=1.980,P<0.01],而Q1组患者最低。另外,Q3组患者(HR=1.409,P<0.01)发生DR的风险高于Q2组患者(HR=1.353,P<0.01)。Q2′组患者发生DR风险最高(HR=2.086,P<0.01),而Q1′组患者最低。另外,Q4′组患者发生DR的风险(HR=1.507,P<0.01)高于Q3′组患者(HR=1.289,P<0.01)。结论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比平均收缩压和脉压更能预测DR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2型 收缩压变异性 脉压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HbA1C变异性与糖尿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以及探讨HbA1C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扩张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有视网膜病变(DR)组597例,无视网膜病变(NDR)组2 789例,平均随访4年(2~5年)。根据患者所有记录的HbA1C测量值计算其平均值(A1C-Mean)和标准差(A1C-SD),其中HbA1C变异性表达为A1C-SD。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根据A1C-Mean高于或低于7%和A1C-SD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0.76%,患者被分为4组:Q1(A1C-Mean<7%, A1C-SD<0.76%); Q2(A1C-Mean<7%, A1C-SD≥0.76%); Q3(A1C-Mean≥7%, A1C-SD<0.76%); Q4(A1C-Mean≥7%, A1C-SD≥0.76%)。结果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运动、胰岛素的使用(P<0.01)、吸烟(P=0.004)为HbA1C变异性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结果显示A1C-SD(HR=1.303, P<0.01)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后发现Q4组患者发生DR风险最高(HR=1.676, P<0.01) ,而Q1组患者最低。另外,Q2组患者(HR=1.437, P=0.005)发生DR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361, P<0.01)。结论HbA1C变异性是2型糖尿病患者DR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当A1C-SD总体均值>0.75%时,可能在DR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比平均HbA1C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HbA1C变异性 糖尿病,2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2014年12月,我院为1例扩张型心肌终末期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全心脏、升主动脉、全弓移植+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受者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于术后48 d痊愈出院,并定期来院复查。术后2年半,受者感染胸部带状疱疹,治愈后皮肤结痂瘙痒,反复抓挠后皮肤破溃,因长期抗排异治疗,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并继发败血症,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心脏移植 升主动脉移植 全弓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