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电力。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电力部门加大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高压输电线路的运检工作,保障电网安全稳定,为成千上万的家庭提供清洁能源。高压输电线路尤其是超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场非常强,因此直接运行时的安全保护非常必要。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影响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检修技术和故障维护措施,全面消除故障问题,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 标签: 高压 输电线路 运检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高分辨力CT(U-HRCT)观察单神经管的形态特点并进行测量,对单神经管的解剖形态再认识。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间使用U-HRCT对52例(104耳)人体头颅标本进行扫描,重组显示单神经管最佳的标准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观察单神经管主干和分支形态,根据转折点数量将单神经管主干分为单折点、双折点、无折点型,根据分支形态将有分支的单神经管分为分叉型、汇合型、侧支型、双侧分支型。测量单神经管主干壶腹端、折点及内耳道端的管径、夹角和各段长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有无分支单神经管主干管径的差异。结果52例(104耳)单神经管主干分为单折点型79耳、双折点型20耳及无折点型5耳。双侧形态分型相同30例(60耳),其中单折点型24例(48耳)、双折点型5例(10耳)、无折点型1例(2耳),22例(44耳)左右形态不同。单折点型单神经管壶腹端、转折点和内耳道端管径为(0.31±0.07)、(0.40±0.10)、(0.46±0.10)mm,夹角为60.5°±7.8°、120.3°±9.6°、38.3°±7.5°,壶腹侧、内耳道侧长度为(1.95±0.38)、(2.31±0.68)mm。双折点型壶腹端、近壶腹侧转折点、近内耳道侧转折点、内耳道端管径为(0.32±0.09)、(0.38±0.09)、(0.47±0.12)、(0.47±0.13)mm,角度为60.9°(57.3°,64.9°)、117.9°±12.3°、129.6°±12.4°、41.7°(32.9°,79.5°),壶腹侧、两转折点间、内耳道侧长度为(1.78±0.31)、0.96(0.80,1.15)、0.65(0.46,1.15)mm。无折点型壶腹端和内耳道端管径分别为(0.20±0.01)、(0.50±0.12)mm,与壶腹和内耳道夹角角度分别为58.4°±9.6°、46.2°±5.1°,长度为(3.61±0.32)mm。48耳存在分支,其中分叉型36耳、汇合型4耳、侧支型5耳、双侧分支型3耳。在单折点型单神经管中,无分支者转折点处管径较有分支宽(t=2.11,P=0.039);双折点型单神经管中,有无分支间各管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U-HRCT能够清晰显示单神经管,单神经管主干及分支影像所见形态多样,需重新认识其解剖形态。

  • 标签: 颞骨 单神经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高分辨力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评价影像学临床实践指南的报告质量。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影像学指南。检索时间范围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6日。根据RIGHT清单条目内容,分别由两名评价者对纳入指南进行信息提取以及报告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最终纳入18篇中文指南,报告率为(56.2±14.3)%;其中领域一基本信息(75.9%,82/108)和领域七其他方面(68.5%,37/54)报告率最高;领域六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及管理(25.0%,18/72)报告率最低。本研究所纳入的指南在条目2对推荐意见的汇总(27.8%,5/18)、条目11a指南基于的系统评价类型(5.6%,1/18)、条目14a形成推荐意见是否考虑患者意愿和价值观(22.2%,4/18)、条目15形成推荐意见的方法(22.2%,4/18)及条目16指南是否经过独立评审(16.7%,3/18)方面报告率较低。结论已发表影像学指南的总体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影像学指南制订者掌握相关指南研究和评价工具,如RIGHT等,充分报告指南制订的细节与关键内容,提升指南报告的透明性和全面性。

  • 标签: 放射学 临床实践指南 报告质量
  • 简介:摘要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一种结合时间分辨和3个方向流速编码的相位对比MRI,可在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定量获取扫描范围内任意节点、断面或整个区域的血流数据并实现动态可视化。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脏、大动脉等部位的血流评估,在静脉系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综述4D flow MRI静脉成像方法及其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成像 血流动力学 静脉
  • 简介:摘要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学检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患者就医负担、贻误诊疗时机,更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降低医疗系统效率。针对影像学检查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影像学、医学统计学、医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影像学适用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聚焦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学适用性评价的交汇点,并展望影像学适用性评价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综述。

  • 标签: 影像医学 循证医学 人工智能 大数据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问题。2020年,我国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EB-MICA®)这一理念,初步开展了不同影像学检查价值分析工作。系列工作成果应用于检查的申请阶段,已在减少患者支出、节约医保资金、提高医疗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是医疗模式向“基于价值的患者服务”转变的重要契机。围绕耳鸣、听力损失和(或)眩晕、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诊疗中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问题,相关专家组组织撰写并发布三部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共识,作为影像学检查合理应用的参考依据。此项工作将持续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临床决策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影像医学 循证医学 质量评价 医疗资源 医疗政策
  • 作者: 刘雅文 牛海军 尹红霞 郑作锋 任鹏玲 张婷婷 赵鹏飞 吕晗 王振常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19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50,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定量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合成MRI对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定量计算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针对3.0 T MRI设备,使用灰质、白质、脑脊液模体分别进行合成MRI序列和传统定量成像扫描,共进行四次重复采集。对传统定量图像,通过拟合计算方法得到相应的T1、T2值;对合成MRI图像,使用专用后处理软件计算T1、T2值。对两种方法得到的定量值进行差值计算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合成MRI和传统定量方法计算的T1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3,P=0.7537),并且四次测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3,P=0.4968);同样地,两种方法计算的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1,P=0.9737),四次测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2,P=0.3498)。结论合成MRI对T1、T2弛豫定量测定结果准确,可应用于临床中的定量研究。

  • 标签: 定量磁共振成像 合成磁共振成像 模体验证 脑部疾病
  • 简介:摘要:经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已经成为当前各大中城市的热门建设项目,对于城市轨道工程建设的大力开展,实现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和城市交通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地铁车站是城市轨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坑施工则是地铁车站基础工程,明挖法是地铁车站基坑施工中常用的技术形式,下面的文章主要从基坑开挖、旋喷桩施工、降水施工以及混凝土裂缝防控几个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地铁车站明挖施工技术要点,希望能在同类项目施工中发挥一些参考作用。

  • 标签: 轨道交通工程 车站明挖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耳部关键结构精细微小、深埋于骨质之中。颞骨高分辨力CT在关键结构认知、病因诊断、治疗随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像设备包括多层螺旋CT、锥形束CT和Micro CT。多层螺旋CT是耳科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锥形束CT和Micro CT的空间分辨力更高、辐射剂量更低、对微小结构显示有独特优势,也在颞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近三年来国内外螺旋CT、锥形束CT、Micro CT的设备特点、在颞骨正常结构发现及常见病症诊治的应用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耳科专用CT Micro CT 超高分辨力CT、颞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的耳硬化症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7例(51侧)耳硬化症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22~70(42±12)岁。所有患者均行10 μm级耳科专用CT检查及手术治疗。分析耳硬化症的类型、数量及累及部位,评估10 μm级耳科专用CT诊断耳硬化症的灵敏度。结果单纯窗型耳硬化症占49.0%(25/51侧),弥漫型占51.0%(26/51侧),未见单纯窗后型。单发病灶占45.1%(23/51侧),多发病灶占54.9%(28/51侧)。前庭窗前区、环韧带受累的发生率为100%(51/51侧),镫骨底板、前庭、耳蜗、圆窗、内听道壁、面神经管、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60.8%(31/51侧)、33.3%(17/51侧)、21.6%(11/51侧)17.6%(9/51侧)、13.7%(7/51侧)、9.8%(5/51侧)、7.8%(4/51侧)、5.9%(3/51侧)。该CT仪器诊断耳硬化症的灵敏度为100%。结论10 μm级耳科专用CT可全面显示耳硬化症的影像特征,有潜力成为该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耳科专用CT 耳硬化症 镫骨 前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评估前庭导水管(VA)峡部形态与梅尼埃病(MD)的发生、病程及听力障碍程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13例梅尼埃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6~77(56±16)岁。所有患者均使用10 μm级耳科专用CT检查。纳入病变侧耳为患侧组(14侧),非病变侧耳为健侧组(12侧),按1∶2侧纳入性别、侧别匹配的无外、中耳病变者为对照组16例(28侧),其中男4例,女12例,年龄16~77(56±14)岁。以水平半规管显示最大层面为标准横断面,在此图像上连续观察,根据VA峡部显示情况分为Ⅰ~Ⅳ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患侧组、健侧组、对照组间VA峡部形态的差异,以纯音测听(PTA)结果评估听力障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患侧VA峡部形态评级与年龄、病程、听力障碍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患侧组中VA峡部形态Ⅰ、Ⅱ、Ⅲ、Ⅳ级占比分别为28.6%(4/14)、42.9%(6/14)、21.4%(3/14)、7.1%(1/14),健侧组中占比分别为0(0/12)、33.3%(4/12)、33.3%(4/12)、33.3%(4/12),对照组中占比分别为0(0/28)、7.1%(2/28)、64.2%(18/28)、28.6%(8/28)。MD患侧组VA峡部评分[M(Q1,Q3)]低于MD健侧组[2(1,3)比3(2,4)]及对照组[2(1,3)比3(3,4)](均P<0.05)。MD患侧VA 峡部形态与年龄呈负相关(r=-0.81,P=0.002),与病程、听力障碍程度间均无相关性(r=-0.40、-0.26;均P>0.05)。结论MD的VA峡部狭窄,可能是引发MD的解剖因素。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耳科专用CT 峡部 前庭导水管 梅尼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 μm级耳科专用CT在评估传导性耳聋患者单纯锤骨固定(IMF)发生情况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行10 μm级耳科专用CT检查的患者资料,最终共纳入“特发性”传导性耳聋患者19例(25侧),男8例,女11例,年龄4~50(37±20)岁,其中IMF者5例(6侧),男2例,女3例,年龄18~70[65(20,68)]岁。按1∶3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听力正常者18例(18侧)作为IMF的对照组,男6例,女12例,年龄20~68(39±14)岁。测量鼓室盖与锤骨头间距、鼓室盖与水平半规管间距及锤骨头与水平半规管间距。分析比较两组间鼓室盖与锤骨头间距、鼓室盖与水平半规管间距及锤骨头与水平半规管间距。结果在无其他病因的“特发性”传导性耳聋患者中IMF的发生率为24.0%(6/25)。10 μm级耳科专用CT诊断IMF特异度为100%。IMF患者的鼓室盖-水平半规管间距、鼓室盖-锤骨头间距较对照组显著减小[-0.65(-1.21,-0.35)mm比1.34(0.04,1.68)mm;0.92(0.51,1.49)mm比2.82(1.76,3.53)mm](均P<0.05);锤骨头-水平半规管间距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1.90,-0.46)mm比-0.42(-1.15,0.05),P=0.057]。结论IMF在无其他病因的传导性耳聋中并不少见,10 μm级耳科专用CT可清晰显示此征象;其发生与锤骨上方鼓室盖局限性低位有关,不伴锤骨上移。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耳科专用CT 传导性听力损失 锤骨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减重与代谢手术患者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及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行减重与代谢手术的187例病态肥胖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未预防性服用熊去氧胆酸,在术前均行腹部超声及MRI检查,术后均行至少一次的腹部超声或MRI检查。比较不同减重与代谢手术术式术后患者新发胆囊结石和胆泥的发病率及发生时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Bonferroni校正用于两两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2020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7.0(22.0,31.0)个月。减重与代谢手术后新发胆囊结石的患者数为34例,发病率为18.2%(34/187),其中接受LSG、LRYGB、LOAGB手术及LOAGB修正手术者发病率分别为18.0%(30/167)、22.2%(2/9)、11.1%(1/9)、50.0%(1/2)。术后发生胆泥的患者数为18例,发病率为9.6%(18/187),其中接受LSG、LRYGB、LOAGB手术者发病率分别为8.4%(14/167)、22.2%(2/9)、22.2%(2/9)。术后新发胆囊结石患者的体重下降率和体重指数下降率分别为21.4 (18.7,23.6)%、21.4(18.6,23.5) %。术后新发症状性结石3例,发病率为1.6%(3/187),3例均行LSG手术。术后发生胆泥及胆囊结石的时间分别为85.5(28.8,98.8) d和103.5(93.0,17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在无药物干预下,减重与代谢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8.2%(34/187),需临床密切关注。腹部超声检查及上腹部MRI平扫T2WI序列,可帮助明确诊断胆囊结石并监测其变化。

  • 标签: 减肥手术 胆囊结石病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是否合理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基于循证医学的"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即针对临床诊疗需求(某一特定疾病、综合征等诊断或评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医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意愿,共同慎重评价某种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选择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前提,合理性是核心,证据质量评价是基石,循证医学方法是重要手段。评估成果将形成系列标准,以指南方式呈现,为临床医师针对临床诊疗需求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通过影像科和临床科室医师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体系,保证临床诊疗流程的合理化、规范化,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

  • 标签: 循证医学 影像医学 证据推荐评估、开发与评价分级标准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新研制颞骨专用超高分辨力CT(U-HRCT)对颞骨精细骨解剖的显示能力。方法U-HRCT采用锥体束CT架构,X射线发生器的焦点尺寸为0.27 mm×0.29 mm,额定管电压60~100 kV,平板探测器的单元尺寸为0.074 8 mm×0.074 8 mm。2019年10月至12月,应用U-HRCT对16个成人头颅标本(32侧颞骨,由黄河科技学院提供)进行成像,扫描模式为单侧颞骨小视野高清扫描,扫描参数为:电压100 kV、电流3.5 mA、扫描时间40 s,重建视野65 mm×65 mm,体素尺寸为0.1 mm×0.1 mm×0.1 mm,层数370层,层厚和层间距均为0.1 mm。以相同参数对线对卡模体进行扫描,以检测该系统的极限空间分辨力。通过多平面重组和最小密度投影法对4个结构共6个解剖位置(镫骨足板、蜗轴底、前庭导水管内口和峡部、耳蜗导水管内口和听囊段)进行1~3分评分。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各解剖结构左右侧评分的差异。结果线对卡测试结果显示系统极限空间分辨力≥4.0 lp/mm。镫骨足板、蜗轴底、前庭导水管内口的评分均≥2分,显示率为100%;前庭导水管峡部、耳蜗导水管内口和听囊段显示率分别为87.5%(28/32)、71.9%(23/32)和53.1%(17/32)。所有解剖结构左右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研制U-HRCT对颞骨精细骨解剖的显示能力良好,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 标签: 颞骨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 解剖学 空间分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助于在长径<5 cm的胃黏膜下肿瘤(SMT)中鉴别胃肠间质瘤(GIST)和良性肿瘤的CT特征,构建一种简易实用的CT评分法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胃SMT;(2)具有治疗前胃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在CT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3)CT显示长径≥ 5 cm。根据以上标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作为基本数据集,其中GIST组31例,良性SMT组11例(7例平滑肌瘤和4例神经鞘瘤);并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6例作为验证数据集,其中GIST组48例,良性SMT组18例(7例平滑肌瘤,1例黏膜下炎性息肉,10例神经鞘瘤)。观察及测量的CT征象为:肿瘤发生位置、肿瘤长径、生长模式、边缘是否规则、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增强是否均匀、动态增强模式、是否伴有坏死、溃疡、钙化及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等。比较基本数据集中GIST组与良性SMT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确定可区分GIST与良性SMT的指标,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征的简单累加数作为其评分,构建一种简易评分分类方法。然后,利用验证数据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该评分法诊断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年龄>46.5岁、非贲门位置、边缘不规则、平扫CT值<45 HU、静脉期不均匀强化、有坏死、无瘤周肿大淋巴结7个临床及CT特征,可提示GIST的诊断(P<0.05);每个特征赋值1分,构建GIST评分法。经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当临界值取3~4之间时(即0~3分提示为良性SMT,4~7分提示为GIST),基本数据集内42例患者均能被正确诊断。采用上述简易评分法,对验证数据集患者(66例)进行评分,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其诊断GIST的AUC为0.97;当临界值取3与4之间时,诊断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72%、91%、100%和92%。结论基于CT构建的胃小SMT简易评分法能够在术前准确区分GIST和良性SMT。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黏膜下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腹部磁共振(MR)检查定量分析减重代谢手术患者腹腔内/皮下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期为肥胖相关疾病风险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依托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与生物样本数据库,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施行减重代谢手术的570例患者、837例次上腹部MR检查结果,分析腹腔内/皮下脂肪显示的最优序列,计算患者扫描的各典型层面[椎间盘腰(L)1~L2(L1~L2)、L2~L3等]显示率以及肝脂肪含量测量成功率。结果腹腔内/皮下脂肪显示的最佳序列是可变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的脂像图(Fat LAVA-Flex)。患者L1~L2水平的显示率为93.1%(779/837),L2~L3水平的显示率为43.7%(366/837);常规扫描视野的检查,L1~L2有14.6%(114/779)以及L2~L3有16.7%(61/366)不能完全显示皮下脂肪,但扩大扫描视野(50 cm×50 cm)可完整显示。所有基于最小二程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IDEAL-IQ)的质子密度脂肪分量(PDFF)图中均能够测量肝脂肪含量(100%,837/837)。MR可明确诊断在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胆囊结石、肝囊肿、肝血管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多种病变。结论上腹部MR对于开展肥胖相关疾病风险预测、手术方式的选择能够提供客观依据;并宜在基于腹腔内/皮下脂肪及肝脏脂肪含量的临床研究中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减重代谢手术 代谢综合征 临床适用性
  • 简介:摘要地铁是我国铁道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组成环节,明确好地铁铁道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强化地铁铁道安全管理工作是确保我国地铁实现现代化建设并促进地铁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地铁铁道在安全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加强地铁铁道安全管理的主要策略,以期为我国地铁铁道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地铁铁道 管理 安全问题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