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21例。ISR共22处,椎动脉起始段8处、椎动脉V4段12处、基底动脉2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评估靶血管情况。通过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技术成功率和随访情况等分析DCB治疗椎基底动脉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21例ISR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死亡发生。术中2例(9.5%)因DCB扩张后残余狭窄仍>50%行补救性Apollo支架植入。DCB治疗ISR的技术成功率为90.5%(19/21)。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1±11.3)%改善为术后的(22.1±8.3)%。21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完整,截至2021年9月末次随访,临床随访时间19(12,33.5)个月,无靶血管责任供血区域卒中、TIA及死亡发生。mRS评分0分患者18例、1分患者2例、2分患者1例。13例(61.9%)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末次影像中位随访时间7(5.5,19)个月,示靶血管再狭窄率7.7%(1/13)。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DCB治疗椎基底动脉ISR是安全可行的,技术成功率高,再狭窄率较低,为临床提供了参考依据,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放射学,介入性 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 标签: 放射学,介入性 颅内动脉硬化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后SAMMPIRS时代,操作简单安全的球囊再次受到重视。颅内快速交换球囊、药物涂层球囊等的出现,开辟了的临床思路,为球囊成形术灌入活力。文章对球囊导管的分类、结构、性能以及球囊导管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球囊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SAMMP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