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紫杉脂质体注射剂和紫杉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宫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收集有关紫杉脂质体注射剂和紫杉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宫颈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1月15日,检索语言为中文和英文。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文献共666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宫颈患者。紫杉脂质体注射剂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宫颈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优于紫杉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分别为81.4%(272/334)和68.7%(228/332),RR为1.19,95% CI为1.09~1.29, P=0.000 1]。紫杉脂质体注射剂联合同步放化疗降低了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50.3%(168/334)和65.1%(216/332)]、胃肠道不良反应[分别为34.4%(115/334)和55.1%(183/332)]、脱发[分别为42.2%(94/223)和63.3%(140/221)]、过敏反应[分别为11.6%(23/198)和27.6%(54/196)]的发生率(均P≤0.000 1),降低了外周神经炎[分别为43.0%(52/121)和54.9%(67/122)]、肌肉关节酸痛[分别为20.3%(16/79)和34.6%(28/81)]的发生率(均P<0.050 0)。结论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宫颈紫杉脂质体注射剂总体有效率优于紫杉注射液,且安全更高。

  • 标签: 子宫颈恶性肿瘤 紫杉醇脂质体注射剂 紫杉醇注射液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紫杉脂质体注射剂和紫杉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宫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收集有关紫杉脂质体注射剂和紫杉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宫颈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1月15日,检索语言为中文和英文。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文献共666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宫颈患者。紫杉脂质体注射剂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宫颈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优于紫杉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分别为81.4%(272/334)和68.7%(228/332),RR为1.19,95% CI为1.09~1.29, P=0.000 1]。紫杉脂质体注射剂联合同步放化疗降低了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50.3%(168/334)和65.1%(216/332)]、胃肠道不良反应[分别为34.4%(115/334)和55.1%(183/332)]、脱发[分别为42.2%(94/223)和63.3%(140/221)]、过敏反应[分别为11.6%(23/198)和27.6%(54/196)]的发生率(均P≤0.000 1),降低了外周神经炎[分别为43.0%(52/121)和54.9%(67/122)]、肌肉关节酸痛[分别为20.3%(16/79)和34.6%(28/81)]的发生率(均P<0.050 0)。结论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宫颈紫杉脂质体注射剂总体有效率优于紫杉注射液,且安全更高。

  • 标签: 子宫颈恶性肿瘤 紫杉醇脂质体注射剂 紫杉醇注射液 Meta分析
  • 作者: 徐建芳 姜洁 杨丽 钱姣 王涵 陈海明 刘红建 宋词 徐昕 朱凤才 朱立国 翟祥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丹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传与免疫规划科,丹阳 212310,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大项目办公室,南京 210009,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厦门 361102,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 210029,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张家港 215600,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大项目办公室,泰兴 225400,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个体化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29,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肠道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等对非活动HBsAg携带者(IHC)发生乙型肝炎(乙肝)再活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规范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0年建立的江苏省慢性HBV感染者队列,通过2012-2020年的6次随访,分析IHC发生乙肝再活动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超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对乙肝再活动的影响。结果2 527例IHC随访至2020年,共随访17 730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7.0人年,共发生乙肝再活动98例,累积发生率3.9%,发病密度为5.53/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HBV DNA是IHC发生乙肝再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与≥60岁年龄组相比,40~49岁组(aHR=2.16,95%CI:1.20~3.90)及20~29岁组(aHR=5.48,95%CI:2.07~14.48)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升高;与基线时HBV DNA<100 IU/ml者相比,存在低病毒水平者(HBV DNA=100~1 999 IU/ml)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升高(aHR=1.67,95%CI:1.11~2.52);按照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50岁年龄组中,暴露于≥2个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者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高于无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者(aHR=2.73,95%CI:1.08~6.96)。结论江苏省社区人群中IHC仍有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尤其是青壮年和低病毒活动水平的IHC;对于≥50岁且合并≥2个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IHC,发生乙肝再活动的风险显著升高。对这部分人群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应及时启动治疗,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代谢性疾病 队列研究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型肝炎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