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作者: 姬秋和 陈莉明 郗光霞 余学锋 洪天配 邹大进 秦贵军 杨刚毅 匡洪宇 杨静 李一君 刘建萍 母义明 赵家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西安 710032,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300134,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太原 0300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武汉 43003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100191,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 20007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45005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40001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15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太原 03000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853,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3300
  •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T2DM)的体重管理重要且复杂。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者常见,应予以充分重视。另一方面,在控制超重或肥胖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重管理的质量。单纯以体重指数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和客观,因此,减重治疗还应评估患者身体成分(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改变,以"减脂增肌"为目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减重过程中的体重波动,使体重长期维持在目标水平。

  • 标签: 糖尿病,2型 体重波动 内脏脂肪 肌少症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NGT)人群在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从2007至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CNDMDS)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筛选出血糖资料齐全的NGT人群22 302人,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负荷后2 h血糖(2hPG)和空腹血糖的差值绝对值反映血糖变化幅度,比较不同变化幅度之间代谢指标的差异及MS的患病率。作为CNDMDS的一部分,陕西省共3 247人在2007至2008年完成了基线调查,在回顾性队列中到2016至2017年,共有资料齐全的NGT人群678人纳入验证分析。依据横断面研究数据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血糖变化幅度的切点结果将人群二分组,比较两组随访9年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²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临床特征和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分组对MS患病率及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将22 302人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进行4分位分组,其中Q1组(<0.45 mmol/L,5 593名)、Q2组(0.45~0.93 mmol/L,5 603名)、Q3组(0.94~1.60 mmol/L,5 636名)、Q4组(>1.60 mmol/L,5 470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随着血糖变化幅度的增大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MS患病率和10年冠心病为中高风险的人群比例也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大是患MS的危险因素。以MS和10年冠心病为中高风险作为结局变量,以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作为自变量,血糖变化幅度的切点均为1.09 mmol/L。在回顾性队列678名NGT人群中,血糖变化幅度较小组(血糖变化幅度≤1.09 mmol/L)和血糖变化幅度较大组(血糖变化幅度>1.09 mmol/L)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7.2%(28/388)和13.1%(38/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1.09 mmol/L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运动和糖尿病家族史后,RR值为1.829(95%CI为1.079~3.101,P=0.025)。结论NGT人群中,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大,是患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糖尿病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试验 代谢性疾病
  • 作者: 朱大龙 赵维纲 匡洪宇 陆菊明 杨文英 郭立新 洪天配 母义明 纪立农 彭永德 王卫庆 姬秋和 陈丽 余学锋 时立新 冉兴无 李延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 210008,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15000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853,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9,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10019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10004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20008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200025,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西安 710032,山东大学齐鲁
  • 简介:摘要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IDegAsp)含70%德谷胰岛素和30%门冬胰岛素,两种组分在制剂中独立存在,皮下注射后各自发挥作用。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IDegAsp,专家多次讨论形成了此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对IDegAsp的作用机制、药代药动学特点进行阐述,并给出临床应用建议。IDegAsp可每日1次或每日2次注射,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临床证据支持在多种临床场景下使用IDegAsp,并可用于胰岛素的起始或强化治疗。建议将IDegAsp作为口服药失效起始胰岛素治疗或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选择之一。

  • 标签: 胰岛素 糖尿病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及中年时期超重后的体重状态变化及减重比与中老年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年龄40~79岁的人群。减重比定义为(最大体重-目前体重)/最大体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青年及中年超重后的体重状态变化及减重比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共19 823人纳入分析,共7 623人诊断为高血压。(1)与正常体重组[最大体重指数(MAXBMI)及体重指数(BMI)均在18.5~23.9 kg/m2]相比,青年时期持续超重(MAXBMI及BMI≥ 24.0 kg/m2,18岁≤最大体重年龄<40岁)及中年时期持续超重(MAXBMI及BMI ≥24.0 kg/m2,40岁≤最大体重年龄<60岁)高血压患病风险的OR(95% CI)分别为2.66(2.38~2.96)和2.79(2.56~3.03),青年时期既往超重(MAXBMI≥24.0 kg/m2,18.5 kg/m2≤BMI<24.0 kg/m2,18岁≤最大体重年龄<40岁)及中年时期既往超重(MAXBMI≥24.0 kg/m2,18.5 kg/m2≤BMI<24.0 kg/m2,40岁≤最大体重年龄<60岁)高血压患病风险的OR(95% CI)分别为1.20(1.04~1.37)和1.58(1.40~1.78)。(2)正常体重(18.5 kg/m2≤MAXBMI<24.0 kg/m2)及超重(MAXBMI≥ 24.0kg/m2)人群中,与减重比<5%相比,减重比≥5%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相关。结论青年及中年时期的超重与中老年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与目前BMI不相关。最大体重减轻≥5%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密切相关,与MAXBMI不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超重 肥胖 体重变化
  • 简介:摘要胰源性糖尿病也被称为3C型糖尿病,系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分型中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第3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此亚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即临床工作中其患病率被明显低估,误诊漏诊时常发生;此外,此类糖尿病轻重程度变异大,更易发生重度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而治疗中胰酶和脂溶性维生素补充等必要的治疗措施常常被忽视;为此202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中新增关于此糖尿病亚型的章节。本文讨论此糖尿病亚型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要点,以及除了 3C型糖尿病本身,1型和2型糖尿病病程中也存在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问题;提示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关注3C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问题。

  • 标签: 糖尿病 分型 糖尿病,3C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长舒霖®和来得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组、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入选57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区组分段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长舒霖®组和来得时®组,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h血糖(2hPG)、8点指尖血糖谱、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以及低血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治疗24周后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的HbA1c分别下降1.16%和1.25%,FPG分别下降3.05 mmol/L和2.90 mmol/L, 2hPG分别下降2.49 mmol/L和2.38 mmol/L,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8点指尖血糖谱以及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相似(P值均>0.05)。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 (38.00%和39.01%)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7.25%和16.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两组均无重度低血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77%比52.48%)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24周时6.91%比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长舒霖®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来得时®相当,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 标签: 糖尿病,2型 甘精胰岛素 有效性 安全性
  • 作者: 扈若凡 徐少勇 沈涵 景策 贾爱华 鱼馨文 邢影 梁声茹 明洁 姬秋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科,西安 710032,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科,西安 710032;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441021,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科,西安 710032;北京四季青医院内科 100097,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科,西安 7100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 100176,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科,西安 710032;榆林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718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风险。方法队列研究基于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调查,随访期为5年。依据超声诊断NAFLD,糖耐量试验诊断T2DM,用M30凋亡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CK-18水平。共有457例受试者被纳入作为研究人群,并分为3组。首先根据超声结果分为2组:非NAFLD组(363例)和NAFLD组(94例)、再依照CK-18水平二分位将NAFLD组分为低CK-18-NAFLD组(46例)和高CK-18-NAFLD组(48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NAFLD人群中T2DM的发病风险,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间19例受试者(3.9%)发生糖尿病。非NAFLD组、低CK-18-NAFLD组和高CK-18-NAFLD组T2DM发生率分别为2.5%(9/363)、8.7%(4/46)和12.5%(6/48)。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与非NAFLD组相比,低CK-18-NAFLD组和高CK-18-NAFLD组T2DM的校正后相对风险分别为3.37(95% CI:1.05~10.86,P=0.042)和4.71(95% CI:1.71~12.99,P=0.003)。结论超声诊断的NAFLD患者CK-18水平与T2DM风险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细胞角蛋白-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葡萄糖激酶(GK)是维持机体血糖稳态的关键酶,主要在人体胰腺和肝脏中表达。GK作为葡萄糖传感器,感知葡萄糖浓度变化,调节胰岛素/胰高糖素分泌,尤其是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并促进肝糖原合成,有效维持人体血糖动态平衡。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和肝细胞的GK活性降低,控糖激素分泌及肝糖原合成异常,血糖稳态失衡,激活GK的活性可使患者恢复血糖稳态。

  • 标签: 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传感器 血糖稳态
  • 简介:众所周之.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但在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患者会觉得自己天天都在想办法降糖。千方百计的换药试验.最终血糖控制的仍是不好,并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坚持治疗 糖尿病 降糖 血糖控制 终生性 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