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诊断染色病患儿生育史及平衡易位核型携带者孕妇胎儿染色结构是否正常。方法收集孕妇及患儿的表型。孕妇外周血核型分析,联合应用胎儿羊水细胞染色核型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检测分析对后两次怀孕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孕妇外周血核型结果46,XX,t(5;6)(p15:p23);一孩外周血核型结果46,XX,?der(5)t(5;6)(p15.32;p22.3);二胎羊水染色核型结果46,XN,t(5;6)(p15:p23),拷贝数变异结果正常;三胎羊水染色核型分析胎儿为46,XN,?der(5)t(5;6)(p15.32;p22.3),拷贝数变异结果为5p15.33p15.32(20 000-6 060 000)缺失6.04 Mb和6p25.3p22.3(160 000-18 660 000)重复18.50 Mb。结论染色核型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检测拷贝数变异技术联合使用可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孕妇提供精确的产前诊断。

  • 标签: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异常 高通量测序 拷贝数变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水染色平衡易位的来源及新生突变。方法收集8635例羊水标本,应用染色核型分析技术诊断胎儿是否为染色易位核型,并分析易位核型的来源。结果本研究共有146例胎儿染色易位,其中平衡易位110例,罗伯逊易位36例。110例胎儿染色相互易位中,57例胎儿染色易位来自父亲,34例胎儿染色易位来自母亲,19例胎儿染色易位为新生突变。罗伯逊易位36例中,全部是非同源罗伯逊易位。其中9例来自父亲,15例来自母亲,12例为新生突变。结论胎儿染色易位结果应综合分析并在遗传咨询医师指导下给予准确妊娠指导。

  • 标签: 产前诊断 羊水染色体 核型分析 易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308例特纳综合征(Tumer syndrome,TS)发生的类型、核型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外周血染色核型分析对特纳综合征检出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核型分析病例,其中有308例确诊为TS患者,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患者进行染色核型分析。结果308例TS患者中,279例患者社会性别表现为女性,29例患者社会性别为男性,年龄1天~58岁,共检出32种核型,其中非嵌合体核型131例(42.53%),嵌合体核型177例(57.47%);数目异常200例(64.94%),结构异常20例(6.49%),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88例(28.57%)。18岁以下未成年人133例(43.18%),18岁以上成人175例(56.82%)。结论外周血染色核型检测具有较高的异常检测率,TS患者核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核型具有不同的表征,对身材与性腺发育异常的患者应及早采用染色核型分析进行诊断。

  • 标签: 特纳综合征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生长发育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地区人群染色相互易位的发生率、常见易位的染色和核型以及断裂区域,并探讨不同断裂区域对河南地区人群妊娠史或发育史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因不孕不育、自然流产、反复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史或发育异常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遗传咨询和检查的62 477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核型分析,对染色相互易位的发生率、常见相互易位的染色和核型以及断裂区域进行统计。结果62 477受检者中共检测出586例染色相互易位携带者,发生率为0.94%。染色相互易位群体中,572例染色相互易位携带者为不孕症患者,发生率为0.92%,14例为发育异常患者,发生率为0.02%。染色累及次数显示,1号、4号、7号和11号相互易位染色累及次数最多;核型t(11;22)(q25;q13)累及次数最多。断裂区域分析显示,相互易位染色共累及出现437个断裂区域,其中11q23、22q13和1p36累及次数最多,且引起携带者不孕不育、流产、胚胎停止发育、先天畸形、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或表型正常等。结论河南地区染色相互易位不孕症携带者的发生率为0.92%。断裂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相互易位累及的染色及其断裂区域对携带者的妊娠或发育存在影响。探讨相互易位染色的断裂区域能为携带者提供准确的遗传、生殖和发育咨询,也为阐述断裂区域附近基因功能和寻找新基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核型分析 相互易位 断裂区域
  •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诊断1例孕中期胎儿颈部皮肤皱褶(nuchal fold,NF)增厚且孕妇无创产前检测提示X染色异常的胎儿。方法采集羊水细胞,联合使用染色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荧光原位杂交和多重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并行父母验证。结果胎儿羊水细胞核型为46,X,r(X)[42]/45,X[56]/47,X,r(X),+dic r(X;X)[2],微阵列芯片提示Xp21.31-p22.33和Xq21.2-q28区分别缺失约28.3 M和70.2 M,父母外周血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结论细胞遗传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可为环状染色提供更精准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需全方面评估胎儿的疾病严重程度,综合相关指南和环状X染色自身特殊性,本例变异评估为致病性变异,且预后不良。

  • 标签: 环状X染色体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在流产或死胎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及流产或死胎与染色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CMA技术对流产绒毛或死胎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检测。结果824例流产或死胎样本检测成功率100%,染色异常381例(46.2%),其中数目异常312例(81.9%),结构异常66例(17.3%),单亲二倍(uniparental disomy, UPD)3例(0.8%)。数目异常中占比最大的为非整倍体,共287例(92.0%),以16-三和Turner综合征最为多见,分别为41例(13.1%)和63例(20.2%)。66例染色结构异常中,26例(39.4%)发生拷贝数重复,20例(30.3%)发生拷贝数缺失,20例(30.3%)发生拷贝数重复伴缺失,其中33例检出临床致病的可能性大。结论CMA是诊断流产或死胎病因的一种可靠、稳定、高分辨的技术。胚胎染色数目异常是引起临床流产的主要遗传因素,其中以非整倍体变异最为常见。

  • 标签: 流产物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拷贝数变异 非整倍体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值以及不同风险因素对无创产前检测(NIPT)胎儿染色非整倍体阳性预测值(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IPT检测的样本,共81 838份。NIPT提示为高风险的样本,后续行侵入性产前诊断,计算对应的PPV。比较不同Z值区间样本的PPV的差异;将进行NIPT检测的人群分为高风险组和非高风险组:高风险组(n=39 114):包括超声软指标异常、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高龄妊娠;非高风险组(n=42 724):包括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和低风险。对比不同风险人群进行NIPT检测后PPV的差异;分析不同Z值和不同风险组间PPV的差异。结果NIPT共检出471份胎儿染色非整倍体高风险样本,包括362份21-三体高风险、77份18-三体高风险和32份13-三体高风险。经侵入性产前诊断,最终确诊的样本分别为226份、46份和6份,对应的PPV分别为79.3%(226/285)、82.1%(46/56)和27.3%(6/22)。21-三和18-三的PPV与Z值大小皆呈正相关(r=0.92、0.62,均P<0.05),13-三因确诊病例偏少,无法分析。高风险组的复合PPV为85.2%(207/243),高于非高风险组的59.2%(71/120)(χ2=30.30,P<0.01)。在Z值区间分别为3~<4、4~<5时,高风险人群的PPV分别为46.2%(12/26)和62.5%(15/24),均高于非高风险人群的16.0%(4/25)和14.3%(3/21)(χ2=4.10、8.90,均P<0.05);随着Z值的升高,两组间P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1-三和18-三的PPV和Z值呈正相关;高风险组的PPV大于非高风险组;结合Z值和不同风险因素可对NIPT检测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

  • 标签: 无创产前筛查 染色体非整倍体 高风险人群 阳性预测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在胎儿染色异常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14 279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其NIPT及产前诊断结果,随访妊娠结局,评估性能。结果NIPT高风险238例,接受产前诊断179例。其中21三、18三、13三、性染色异常和其他常染色异常高风险分别有92例、22例、7例、87例和30例;真阳性分别有66例、11例、3例、23例和3例;对应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68.75%、50.00%、41.07%和12.50%;性染色异常中,46,XY,del(X)、45,X、47,XXX、47,XXY和47,XYY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00%、20.00%、36.36%、83.33%和100.00%。随访发现21三假阴性1例。结论NIPT在染色非整倍体筛查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NIPT检测前后遗传咨询尤其是高风险遗传咨询极其重要。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染色体异常 产前诊断 超声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染色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的临床特点和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常染色隐性多囊肾病患儿的产前超声、临床特点及家族史进行分析。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变异位点,PCR结合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系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代谢性酸中毒,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该患儿PKHD1基因(NM_138694)exon 32:c.3885T>A(p.Tyr1295*)和exon 49:c.7812_7816dupTGATA(p.Thr2606Metfs*63)复合杂合变异,经PCR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其母亲携带c.3885T>A变异,其父亲携带c.7812_7816dupTGATA变异。结论PKHD1基因c.3885T>A(p.Tyr1295*)和c.7812_7816dupTGATA(p.Thr2606Metfs*63)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ARPKD患儿的致病原因。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PKHD1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染色异常的关系,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于本院行染色核型分析并培养成功的20 038份羊水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首要指征分为7个组,统计分析各组染色异常率。结果20 038例羊水中检出异常染色2848例,异常率为14.21%,包括数目异常1846例(64.82%)、结构异常874例(30.69%)、嵌合体128例(4.49%)。7个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无创产前检测阳性组55.11%,异常核型携带组46.20%,超声异常组8.03%,高龄组7.01%,血清学筛查高危组4.73%,不良孕产史组4.39%及其他组5.44%。结论对不同临床指征的高危孕妇给予不同的产前诊断及咨询的侧重,层级诊断,可有效预防出生缺陷。

  • 标签: 产前诊断 核型分析 染色体异常 出生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CHAMP1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显性智力障碍40型(MRD40)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MRD40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用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其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回顾文献报道的CHAMP1基因变异所致MRD40病例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结果患儿,女,11月龄,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合并特殊面容。CNV-seq检测未见异常,WES结果提示其携带CHAMP1基因c.1908C>G(p.Y636*)新发杂合变异。连同12篇文献报道的33例患儿,除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外,大多存在肌张力减退(94.1%)、说话和/或行走时间延迟(85.2%,82.4%)及眼部异常(79.4%)。共检出CHAMP1基因变异26个,大多为功能缺失变异,位于第3外显子且为新发。结论CHAMP1基因c.1908C>G(p.Y636*)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患儿的致病原因。对于全面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肌张力减退伴特殊面容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40型 CHAMP1基因 发育迟缓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在胎儿肠管回声增强(echogenic fetal bowel, EB)孤立型及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合并型)中的诊断价值及遗传病因分析,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共163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羊水(162例)或绒毛(1例)进行CNV-Seq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其致病性CNVs情况。结果163例中共检出13例(8.0%)阳性,包括9例(5.5%)非整倍体及4例(2.4%)CNVs。其中孤立型EB组和合并型EB组阳性率分别为1.7%(1/58)和11.4%(12/105),经卡方检验,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各发现一例Xp22.1重复,为女性DMD携带者,后健康出生。合并型EB组中发现9例非整倍体及2例致病性/疑似致病性CNVs,均引产。结论合并型EB胎儿的非整倍体及致病性CNVs阳性率远高于孤立型EB,且大部分终止妊娠。这提示在临床上相对于孤立型EB,需要更加关注合并型EB胎儿,及时进行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 标签: 肠管回声增强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和核型分析在平衡易位携带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行CNV-seq检测和核型分析的135例平衡易位携带者单胎羊水样本的病案资料,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仅将明确导致出生缺陷的结果定为异常,包括染色数目异常、大片段缺失/重复、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tions,pCNVs)。结果核型分析的异常检出率为4.44%(6/135)。CNV-seq的异常检出率为5.93%(8/135),较核型分析高1.48%(2/135)。核型分析平衡易位检出率为50.37%(68/135)。结论对于平衡易位携带者,建议行羊膜腔穿刺取样后同时进行CNV-seq和核型分析检测,有利于胎儿染色异常的全面检出及出生后的生育咨询。

  • 标签: 拷贝数变异测序 核型分析 平衡易位 产前诊断 致病性拷贝数变异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个常染色显性非综合征型语后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位点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个与非综合征型常染色显性耳聋15(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15,DFNA15)相关的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该家系中的其他4例患者(包括先证者的母亲、弟弟、二姨和外祖父)均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听力正常人员未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PM2+PM5+PP1+PP3+PP4)。结论该家系为一种罕见的由POU4F3基因杂合变异引起的DFNA15型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显性遗传,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是一个新发现的变异,在该家系中与耳聋表型共分离,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以根据该变异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及再发风险评估。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15 非综合征型耳聋 POU4F3基因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上t(11;22)相互易位核型分布及其携带者的临床特征,为t(11;22)相互易位核型携带者提供遗传咨询和合理的辅助生育意见。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临床上t(11;22)相互易位核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特征,并对1例进行纳米孔测序与断裂点分析。结果共获得45例t(11;22)相互易位核型,包括37例外周血染色易位核型和8例胎儿羊水染色易位核型。45例t(11;22)相互易位核型共分为7种类型,t(11;22)(q25;q13)例数最多。临床特征包括不良孕产史20例、原发不孕不育12例、t(11;22)携带者7例、正常生育史6例、产检异常者3例和出生异常者1例。纳米孔测序可以精确定位易位断裂点及破坏的基因。结论t(11;22)相互易位的核型分布、临床特征和断裂点精确定位有助于解释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病因,为遗传咨询和辅助生育提供意见。

  • 标签: 相互易位 t(11;22) 纳米孔测序 断裂点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分析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的遗传学病因,初步探讨胎儿NT增厚与染色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进行CNV-seq检测的487例NT增厚胎儿的资料,根据胎儿NT厚度分为≥3.0~<3.5 mm组(n=129)和≥3.5 mm组(n=358)。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染色异常分布情况及2组染色异常率进行分析。结果487例NT增厚胎儿中,共检出染色异常126例(25.9%),其中染色非整倍体107例(22.0%),致病/可能致病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19例(3.9%)。NT≥3.5 mm组胎儿的非整倍体检出率高于NT≥3.0~<3.5 mm组[14.0%(18/129)与24.9%(89/358),χ2=6.58,P=0.010]。而2组胎儿致病/可能致病CN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584)。结论NT增厚胎儿染色非整倍体发生风险随NT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致病/可能致病CNV发生风险与NT增厚程度无关,但因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验证。CNV-seq可用于NT增厚胎儿遗传学病因的检测。

  • 标签: 颈部透明带检查 染色体畸变 DNA拷贝数变异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个罕见的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个听力障碍合并前庭导水管扩大的耳聋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用Sanger测序法对侯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弟弟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2个与常染色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的FOXI1基因c.748dupG(p.Asp250Glyfs*30Asn)(致病,PVS1+PM2+PP4,尚未见报道)杂合变异和c.879C>A(p.Ser293Arg)(疑似致病,PM2+PM3+PP1+PP4,首次报道)杂合变异,先证者父母听力正常,分别为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和c.879C>A杂合变异携带者。先证者弟弟听力正常,携带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结论该家系为一个罕见的FOXI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常染色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FOXI1基因c.748dupG和c.879C>A为新发现的变异,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以根据上述发现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再发风险评估。

  • 标签: FOXI1基因 前庭导水管扩大 耳聋 基因诊断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