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围绕本院收治100例接受西药和中成药配伍治疗的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分析100例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主要发生原因。结果:100例患者中出现毒性反应22例(22.00%)、过敏反应17例(17.00%)、特异性反应10例(10.00%)、二重感染8例(8.00%),总发生率为57.00%;药物配伍不当引发不良反应32例(92.98%)、用药途径不当引发不良反应14例(5.26%)、其他因素1例(1.75%)。结论: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主要发生原因包括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不当,因此后续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需明确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安全性。

  • 标签: 西药 中成药 不良反应 配伍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药师参与专项处方点评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02-2020.02年药师参与专项处方点评500张分为试验组,2018.01-2019.01年未点评500张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试验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

  • 标签: 药师 参与专项处方点评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更多的高科技设备在教育环节中得到使用,教学信息化和高效化成为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行性,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够使老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方便简洁。本文将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以及如何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行阐述,并通过一定事例的分析,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提出更加贴合实际、有助于教学的建议,帮助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更好地实现信息化、高效化。

  • 标签: 高中生物 现代技术 教学应用 新课程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钝性胸主动脉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脉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脉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胸 损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BT)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亚单位(A、B、C、D)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散发性CBT患者95例,其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范围为39~70岁,均为单侧肿瘤(左侧55例/右侧40例),肿瘤直径1.5~10.0 cm,Glenner分型为化学感受器瘤47例,嗜铬细胞瘤44例,混合型4例,设为CBT组;另取健康受试者95例,其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范围为10~69岁,设为健康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SDH各亚单位基因外显子并测定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情况,比较CBT组与健康组SDH各亚单位基因突变率,并分析突变率有差异的亚单位基因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探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理论频数<1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1~5则采用校正检验,>5则采用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CBT组SDHB、SDHD突变率分别为26.32%、8.84%。CBT组与健康组SDHA、SDHC、SDHD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21、2.212,P>0.05);CBT组SDHB突变率高于健康组(χ2=18.4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HB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变部位、肿瘤大小、Shamblin分型、浸润包膜患者、术中保留颈动脉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Z=1.175、0.064、1.375、0.484、1.579、0.578、0.685、1.821,P>0.05);SDHB突变组包膜不完整、浸润临近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构成比高于SDHB未突变组(χ2/Z=4.859、5.566、9.36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包膜不完整、浸润临近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及SDHB突变均是导致CBT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2.264、3.596、3.117、3.320、2.4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SDHB未突变组与突变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5.71%、64.00%;生存曲线分析,SDHB未突变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情况优于SDHB突变组患者(χ2/Z=4.859、5.566、9.3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T患者易携带SDHB、SDHD突变基因,且SDHB突变基因与CBT分化程度、有无远端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 基因突变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术后华法林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95例)及健康体检者(120例)为病例组和健康组,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VKORC1基因型;随访统计术后华法林出血事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KORC1基因型及其他华法林抗凝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病例组VKORC1基因分型中GG型1例,GA型12例,AA型82例。平均随访(20.55±9.60)个月,共发生44次出血事件(42.32%),发生在38例患者中,共25例为华法林出血者,发生出血事件时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50±0.51,中位数为2.31(1.90~4.61)。非携带G等位基因(AA)组患者中华法林导致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携带G等位基因(GG/GA)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肾功能不全、VKORC1基因型AA型为华法林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1.697(1.021~2.373)、1.863(1.103~2.622)、3.171(1.349~4.993),P<0.05}。结论BCS介入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中,VKORC1基因AA型出血风险较高,该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华法林抗凝出血并发症的遗传因素。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华法林 出血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