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静脉的带蒂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腹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56例(67)第2~5指端或者腹缺损急诊入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吻合静脉组29例(35),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7~6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1.6 cm×1.3 cm~3.1 cm×2.4 cm;不吻合静脉组27例(32),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0~59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1.2 cm~3.0 cm×2.4 cm。根据2组患者指端或腹缺损位置及大小,于受伤手指中节或近节背侧设计皮瓣,术中将皮瓣携带的固有神经背侧支或背神经近端与创面内固有神经残端行端端外膜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将皮瓣携带的1条或2条浅表静脉与创面近端背侧或掌侧浅表静脉行端端间断吻合,不吻合静脉组不进行静脉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5 cm~3.4 cm×2.6 cm,不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9 cm×1.4 cm~3.3 cm×2.6 cm。2组患者供区创面取前臂近端或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皮片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术后随访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2组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由笔者单位手外科主任医师肉眼观察皮瓣颜色,并计算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术后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不吻合静脉组患者中有6例(6)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6±0.5)分,明显高于不吻合静脉组的(4.3±0.6)分,t=2.482,P<0.05。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为9%(3/35),明显低于不吻合静脉组的31%(10/32),χ2=5.498,P<0.05。结论吻合静脉的带蒂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腹缺损,静脉回流通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低、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缺损 静脉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腹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1例(21)拇指指端、腹创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65岁,缺损部位:指端14例、腹7例,均存在骨骼和/或肌腱外露。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2.7 cm,均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1.8 cm~4.3 cm×3.0 cm。术中将皮瓣携带的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与创面内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手外观满意度,测量患与健侧拇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患手与健手虎口角。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无感染;供区伤口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指端及腹无疼痛,皮瓣无异位感,拇指桡侧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1 mm。18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满意。本组患者患TAM为(140±5)º、患手虎口角为(94±9)°,分别与健侧拇指的(141±5)°、健手的(95±9)°相近(t=-2.024、-1.142,P>0.05)。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便,修复拇指指端、腹创面后,拇指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为拇指指端、腹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急诊开展。

  • 标签: 外科皮瓣 拇指 指损伤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前臂外侧皮神经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