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周细胞肿瘤,肾脏 血管球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典型RO 和17例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ChRC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6岁)。均为散发性。7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痛就诊。7例获得随访,时间8~96个月(平均3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大体检查:7例单发,1例单侧多发。肿瘤直径1.4~5.7 cm,平均3.6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边界清楚。镜下观察:瘤组织边界清楚,6例与周围肾组织直接相邻,2例有纤维性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分隔,3例瘤组织边缘可见内陷扩张的肾小管,1例瘤组织呈巢团状浸润包膜。瘤组织主要有2种组织学形态:Ⅰ型(4例),由所占比例多少不一的典型RO区与典型eChRCC区混和组成;Ⅱ型(4例),瘤组织具有RO和eChRCC两肿瘤共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3例呈巢团状、梁索状或片状排列,具有显著的水肿性间质,瘤细胞胞质嗜酸,有边界,核小圆形、核周空晕明显;1例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水肿性间质不明显,胞质嗜酸、浅染或透明,核小圆形,部分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波形蛋白阴性、Ksp-cad弥漫性强度不等阳性,6例(6/8)CD117弥漫阳性,6例(6/8)CK7斑片状或散在着色,S-100A1(4/8)、cyclin D1(6/8)和claudin7(5/8)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范围和强度较单纯的RO和eChRCC均有缩小和减弱趋势。结论HOCT是一种兼具RO和eChRCC形态特点的低级别嗜酸性肾肿瘤,联合应用CK7、CD117、Ksp-cad、cyclin D1、claudin7和S-100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三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作用。该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生物学行为上可视为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肾上皮性肿瘤。

  • 标签: 肾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摘要浙江大学病理实验教学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经过15年的努力,创建了数字切片、三维大体标本、微课、MOOC等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了综合性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应用“学在浙大”“浙大钉”、微信等多种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病理实验教学体系,为促进病理实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切片病理所观察的移行区前列腺癌癌灶大小、分布及其肿瘤分级、分期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行前列腺癌根治术且术后前列腺标本制作病理大切片患者129例。记录病理病灶位置、最大径线、国际泌尿外科病理会分级分组(ISUP);影像学病灶最大径线、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对病理大切片与影像学诊断病灶进行逐一对应,分析位于不同分区的前列腺癌病理特征和影像检出情况。结果12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大切片病理检出213个癌灶。同时位于外周区及移行区的癌灶21个(9.9%),最大径线(2.82±0.71)cm;外周区的癌灶85个(39.9%),最大径线(1.36±0.81)cm;移行区的癌灶107个(50.2%),最大径线(1.60±0.94)cm。位于移行区的癌灶较多,癌灶最大径线较大,不同区域病灶最大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MRI资料完整的患者中,大切片病理检查出105个癌灶,MRI共检查出75个癌灶,位于移行区的癌灶MRI检出率较低,评估癌灶大小与大切片病理检出癌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癌灶直径≥1.0 cm或癌灶国际泌尿病理会(ISUP)分级分组2组及以上的主要病变进行分析,位于移行区的病灶MRI检出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移行区病灶比例高,且肿瘤径线更大。移行区的前列腺癌灶易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中易漏诊,需要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关注。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OPR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并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比较。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6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共19例具有嗜酸细胞形态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学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15例1型PRCC比较。结果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47~78岁(中位年龄61岁)。13例系体检发现,4例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因腰痛就诊。病理分期:14例pT1期,1例pT2a期,3例pT3a期,1例pT4期。肿瘤直径1.7~14.0 cm,边界清楚,切面灰黄、灰红色,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呈乳头状(10%~100%)和腺泡(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强嗜酸性,核圆形或不规则,核仁多明显[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核分级Ⅲ级],2例伴有肉瘤样分化,所有病例均可见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免疫组织化学:19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均弥漫强阳性,肾细胞癌标志物(RCC,18/19)、CD10(17/19)、波形蛋白(16/19)、PAX8(17/19)在绝大多数肿瘤阳性,细胞角蛋白(CK)7(11/19)在约50%的病例表达。14例荧光原位杂交显示,8例存在第7号染色体三体、7例存在第17号染色体三体,二者同时发生的有7例,13例男性中8例Y染色体缺失。19例随访8~120个月,3例于术后8、62和82个月因转移死亡,1例术后36个月复发。与1型PRCC相比,OPRCC往往具有较高的核分级、间质泡沫细胞聚集更常见(P<0.05),CD10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结论OPRCC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与1型PRCC有重叠但存在差异,分子学结果支持其属于PRCC的形态学变异。该肿瘤与1型PRC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行为,出现肉瘤样分化时预后较差。

  • 标签: 肾肿瘤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原发单纯性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及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断膀胱原发单纯性SmCC 15例,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观察,并与同期诊断的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进行预后比较。结果15例SmCC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4~86岁。13例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腰部疼痛,1例体检发现。8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5例)或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行活检术。瘤组织镜下呈片状或弥漫排列,细胞小至中等大,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6例间质脉管内可见癌栓,3例手术时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对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Cg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16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3/13、15/15、10/14、11/11、6/11、9/12和9/9。15例SmCC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位生存期为39个月。结论膀胱原发性SmCC通常分期高,易转移,预后差。p16阳性表达对膀胱SmCC的诊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osionphil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eChRC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经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lass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ChRCC)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9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3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4例)病理确诊的17例eChRC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RO 27例、cChRCC 30例进行比较。结果17例eChRCC中男性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4岁(40~75岁)。临床上,15/17例系体检发现。病理检查:瘤体直径1.8~10.0 cm(平均5.7 cm),切面15例为实性,1例囊实性、1例囊性,多呈灰红、灰黄色,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主要呈实性片状伴有多少不等的腺泡状结构(12例),3例以管囊状结构为主,以腺泡状和微囊状结构为主各1例,瘤细胞胞质嗜酸性,16例细胞间有清楚程度不等的边界,核小圆形或不规则,14例至少局部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9例散在或小灶状分布体积大多边形的淡染细胞,4例有小灶状细胞稀少的疏松水肿区,7例可见瘤组织灶状(4例)侵及肾实质、肾被膜外脂肪(2例)、肾窦侵犯(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均呈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和claudin-7弥漫中度以上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12/17)、CD117(15/17)和Ksp-cad(14/17)在大多数肿瘤阳性表达,cyclin D1(4/17)、AMACR(3/17)、CD10(4/17)、S100A1(1/17)和RCC(1/17)很少表达,所有病例对波形蛋白、碳酸酐酶Ⅸ(CAⅨ)、HMB45及Melan A均不表达,Ki-67阳性指数1%~5%。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54个月,15例患者生存且无疾病进展证据,2例分别于术后31和38个月因肺/肝转移死亡。结论eChRCC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RO均有重叠,瘤组织实性片状、腺泡状排列,瘤细胞间有边界、出现核周空晕以及缺乏显著的疏松水肿区是该肿瘤的重要组织学特征,瘤组织内散在或灶状分布多少不一的淡染细胞对eChRCC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CK7、CD117、claudin-7和Ksp-cad阳性,cyclin D1和S100A1阴性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eChRCC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极好,极少数病例可以出现远期转移,其累积生存率和cChRCC无明显差异,但较RO预后差。

  • 标签: 癌, 肾细胞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 标签: 肺肿瘤 涎腺导管 基因,erbB-2 受体,雄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于胸膜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2—2019年间诊断的5例胸膜EHE,查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复习组织学切片,补充免疫组织化学,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1∶4,年龄19~58岁,中位年龄52岁。5例均无吸烟史,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咳嗽、乏力、咯血,CT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膜多发结节、气胸。5例均为胸腔镜手术活检样本,3例临床考虑恶性病变行活检,2例临床怀疑结核,行诊断性抗痨无效后活检。组织学上,肿瘤在纤维间质中呈条索样或者巢团状、实性片状浸润性生长,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短梭形、多角形,细胞上皮样,胞质丰富,有小核仁;可见水泡细胞(胞质内空泡),内含单个红细胞形成单内皮细胞血管腔。肿瘤间质常见黏液样变性、胶原化。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CD31阳性比例为4/5,ERG阳性为4/5,CD34阳性为2/5,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为2/5,波形蛋白阳性为5/5,D2-40阳性为5/5,CAMTA1阳性为4/5。WT1、Calretinin、CK5/6均阴性。随访5例患者,随访时间4~18个月,4例行化疗,其中2例死亡、2例带瘤生存,1例失访。结论胸膜原发EHE罕见,影像学与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胸膜炎、恶性间皮瘤酷似,诊断依赖病理活检;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当CD34阴性、D2-40阳性时易误诊为恶性间皮瘤。联合应用EHE特异性高的标志物CD31、ERG、CAMTA1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胸膜肿瘤 血管内皮瘤 间皮瘤 诊断, 鉴别 CAMTA1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变进行彩超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术诊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脏变患者62例纳入研究,在彩超引导下,行肾脏穿刺活检术,分析并发症、成功率及病理结果。结果 纳入者取材成功率为100.%,其中穿刺1次成功占比32.26%,2次占比51.61%,3次为3.23;病理结果,IgA 肾病占比35.48%,膜性肾病占比24.19%,狼疮性肾炎占比14.5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比11.29%,肾小球硬化占比8.06%,糖尿病肾病占比4.84%;并发症方面镜下血尿占比64.52%、腰痛及腰酸占比48.39%、肉眼血尿占比8.06%,包膜下血肿占比11.29%。结论 在诊断慢性肾脏变时,彩超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术,安全有效,临床价值高。

  • 标签: 慢性肾脏病变 彩超引导 肾脏穿刺活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4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表型。结果4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37例,CD34阳性34例,DOG-1阳性35例,Ki-67阳性7例,。结论GIST可发生于全消化道,最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其次是结直肠,食管占,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CD117、CD34及DOG-1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GIST的临床风险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化 CD117 CD34 DOG-1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型降糖药物胰岛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和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已成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降糖治疗。近十年的研究表明,新型降糖药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SGLT-2i和GLP-1RA可以减慢蛋白尿的进展,并且SGLT-2i可以延缓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下降,降低肾脏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DPP-4i可以通过改善T2DM患者的蛋白尿进展,从而表现出肾脏保护作用。本文概述了这三种新型降糖药的分子机制、药物效果,并总结新型降糖药在临床试验中的肾脏结局及相关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推测三种药物在DKD患者中的相互作用,尤其是SGLT-2i和GLP-1RA的联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降糖药 蛋白尿
  • 简介:摘要为掌握陕西省病理科发展状况,陕西省医师协会于2019—2020年对陕西省医院病理科的现状进行了问卷普查,普查内容包括病理科人员情况、科室开展检查项目、工作量情况、远程会诊开展、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区域病理中心的建设及存在问题等。并与发表于《中华病理杂志》2020年第12期上的“对31个省市自治区3 831家医院病理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说明陕西省当前医院病理科面临的诸多紧迫问题,并提出解决之策,为陕西省病理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结果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肿瘤辅助疗法 缓解诱导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和肾脏的实际保护效果,本文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着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包括4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后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再入住ICU后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进行治疗,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糖、呼吸频率、白细胞数量以及心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对来说试验组重症颅脑患者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肌酐(Cr)以及S100B蛋白(S-100B)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对来说试验组重症颅脑患者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这表明在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脑和肾脏功能。

  • 标签: 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 重症颅脑损伤 肾功能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病理科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27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墨汁涂抹根治性前列腺癌标本切缘,依据癌组织是否侵犯墨汁涂抹标记的切缘分为切缘阳性组、切缘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病灶数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术后病理分期],评价影响切缘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4例标本中,114例切缘阳性,160例切缘阴性,切缘阳性占41.6%。平均年龄68.3岁,切缘阳性组平均年龄68.0岁,切缘阴性组平均年龄68.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前PSA水平均值为15.8 μg/L,切缘阳性组为21.5 μg/L,切缘阴性组为11.3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PSA水平(<10 μg/L、10~20 μg/L、>20 μg/L)的升高,切缘阳性率越高(分别为31.1%、48.7%、69.4%)。病灶数量118例为单灶,其中40例切缘阳性(占33.9%);156例为多灶,其中74例切缘阳性(占4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44例位于移行区、107例位于外周区、123例位于全周,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2、43、59例,分别占27.3%(12/44)、40.2%(43/107)、48.0%(59/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leason评分3+3=6分51例,3+4=7分98例,4+3=7分81例,≥8分44例,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0、38、37、29例,分别占19.6%(10/51)、38.8%(38/98)、45.7%(37/81)、65.9%(2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负荷157例<30%,91例为30%~60%,26例>60%,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33、60及21例,分别占21.0%(33/157)、65.9%(60/91)、80.8%(2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分期181例为T2期,其中53例切缘阳性(占29.3%);93例为T3期,其中61例切缘阳性(占 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相比术前PSA水平>20 μg/L、术后Gleason评分≥8分、高肿瘤负荷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与术前PSA水平、病灶数量、术后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而术前PSA水平>20 μg/L、术后Gleason评分≥8分、高肿瘤负荷及病理分期是切缘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切除术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激烈的经济社会国际竞争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心灵负荷,因此人类也必须拥有更强的良好心理品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概念和教学模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能获得较大提高。而积极心理学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如果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就可以形成全新的心理健康教学系统,大大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教学水平。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
  • 简介:通过常见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归属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焦虑给予了综合分析。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问题防范干预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对极端社会心理问题人群的筛选、心理资本的建设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情绪、激发积极情绪,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临床心理学 社会心理问题 防范干预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kt3基因敲除对坐骨神经结扎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影响的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为背景的Akt3基因敲除小鼠(Akt3-/-小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kt3基因敲除+假手术组(Akt3-/-+Sham组,n=6),Akt3基因敲除+模型组(Akt3-/-+CCI组,n=6);野生型小鼠(WT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野生+Sham组(WT+假手术组,n=6),野生+模型组(WT+CCI组,n=6)。CCI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前1 d,CCI术后7 d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Sham组于造模后7 d,CCI组于造模后7 d、14 d后各处死3只小鼠,取L3~5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kt3、磷酸化Akt(p-Akt)、GSK3β、磷酸化NR2B(p-NR2B)表达水平。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PWMT,脊髓组织Akt3、p-Akt、GSK3β、p-NR2B蛋白表达的组别×时间交互效应均显著(F=16.667, 269.899,26.651,572.998,37.836,P<0.01)。与Akt3-/-+Sham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1.18±0.11)g;P<0.01],脊髓水平p-Akt[ (0.90±0.08),(0.51±0.06);P<0.01]、GSK3β[ (0.74±0.04),(0.29±0.02);P<0.01]、p-NR2B[(0.96±0.11),(0.71±0.04);P<0.05]表达增加。与WT+CCI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0.49±0.12)g;P<0.05];脊髓水平p-Akt表达减少[ (0.90±0.08),(1.02±0.17);P<0.05]、GSK3β[ (0.74±0.04),(0.57±0.09);P<0.01]、p-NR2B表达增加[ (0.96±0.11),(0.91±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kt3基因敲除后,小鼠坐骨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重可能与Akt/GSK3β/NR2B表达变化有关。

  • 标签: Akt3 基因敲除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动脉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新的诊治技术的开展是颅内动脉瘤外科合理治疗的关键技术元素。本组综述研究主要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评估监测对手术的指导作用与方法。

  • 标签: 电生理学监测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