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LP)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史患儿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且有LP和IVR治疗史的ROP患儿35例7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17例34只眼;年龄(5.54±1.04)岁。根据接受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LP组、IVR组,分别为18例36只眼和17例34只眼。两组患儿年龄(t=-1.956)、性别构成比(χ2=0.030 )、出生胎龄(t=-1.316)、出生体重(t=-1.06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62、0.197、0.297)。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Cirrus HD-OCT 5000的黄斑立方体512×128模式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14.13 mm2椭圆环形区域进行扫描,设备自带软件获得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6个扇形区以及平均、最小mGCIPL厚度。两组间mGCIPL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GCIPL厚度与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P组比较,IVR组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区域以及平均、最小mGCIPL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4、6.719、7.682、7.697、5.151、5.008、7.148、6.581,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GCIPL厚度与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mGCIPL厚度较接受LP治疗者更薄。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激光凝固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发病率高,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综述 近视,退行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及其地域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由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组织视力筛查联盟医院于2019年采用对数视力表对深圳市10个行政区全部在校1~6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计算不同行政区、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并采用Arcgis10.2软件对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共对1 044 545名小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发现总体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3.4%(557 748/1 044 545),原特区内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6.7%(172 771/304 532),高于原特区外的52.0%(384 977/740 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412,P<0.001);女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6.7%(268 201/473 164),高于男生的50.7%(289 547/571 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434,P<0.001);随年级的升高,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先降低再升高,大体呈升高趋势,1~6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分别为49.8%(99 615/200 203)、44.0%(86 521/196 800)、47.2%(82 848/175 331)、54.5%(89 737/164 731)、60.8%(96 271/158 298)和68.9%(102 756/149 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71.017,P<0.001)。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 I指数为0.278,深圳市光明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 I指数为0.933,局部Geary系数为0.78,光明区及周边区域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呈现低-低值聚集。结论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

  • 标签: 学生 视力筛查 流行病调查 视力不良 空间自相关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患者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HM-MH患者14例14眼内界膜,另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16例16眼内界膜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内界膜标本进行Ⅳ型胶原蛋白和层黏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并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HM-MH组与IMH组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均为均质的网状结构,Ⅳ型胶原蛋白均位于内界膜玻璃体面,层黏连蛋白位于内界膜的视网膜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HM-MH组的平均内界膜厚度为(1.01±0.17)μm,较IMH组的(1.92±0.21)μm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0.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为(2.86±0.33)MPa,明显大于IMH组的(0.88±0.23)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0,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832,P<0.001),但I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825)。结论与IMH患者相比,HM-MH患者内界膜变薄、僵硬程度增加,该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HM-MH的发病机制。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 Ⅳ型胶原蛋白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