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 标签: 股骨骨折 磁共振成像 前内侧入路 股动脉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在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中的表现,来分析锁定钢板相对于股骨假体柄远端的位置与产生的刚度和应力集中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10对成人新鲜股骨标本,随机均分为四组,制作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以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固定:A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距离假体尖端1个股骨直径;B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与假体尖端平齐;C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1个股骨直径;D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2个股骨直径。分别进行轴向压载实验、扭转实验、内外四点侧弯实验及前后四点侧弯实验,记录各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进行循环负载实验,记录骨折情况。结果各组在各实验中表现出的刚度值有显著差异,D组刚度值最大(P<0.05);在循环负载实验中,D组骨折线分布于股骨假体尖端、近端锁钉以及钢板远端附近,A、C组的骨折线集中在近端锁钉与股骨假体尖端之间,B组骨折线集中在股骨假体尖端与钢板顶端的线性区域内,结果显示D组应力集中程度比A、B、C三组低(P<0.05)。结论在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随着钢板长度增加,内固定稳定性提高;锁定钢板与股骨假体柄尖端重叠固定不会增加应力集中,反而随着钢板与股骨假体重叠区域增加,应力显著分散。

  • 标签: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温哥华C型 生物力学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前柱骨折31例,前壁骨折6例,前柱伴前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P>0.05)。结论对于髋臼前柱/前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与2019年同期非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异同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日(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及2019年2月4日至2019月3月14日(2019年农历同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手术患者手术麻醉方式。两个时间段的患者又分别根据年龄将其分为≥65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组。对比两个时期总体及各年龄段手术麻醉方式的异同及完成麻醉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结果2020年疫情期间共完成创伤骨科手术285例,与2019同期(784例)相比下降63.7%;≥65岁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2020疫情期间占比29.5%(84/285),较2019年同期占比18.1%(142/784)明显增加。与2019年同期非气道管理麻醉的患者占比[38.3%(300/784)]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56.5%(161/285)]显著增高,其中≥65岁年龄组患者分别为41.6%(59/142)和71.4%(60/84),两个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疫情期间椎管内麻醉[36.5%(104/285)]、静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4.9%(14/285)]较2019年同期[25.5%(200/784)、0.3%(2/784)]均显著增高,2020年疫情期间喉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27.7%(79/285)]较2019年同期[48.9%(383/78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年龄组患者中,2020年疫情期椎管内麻醉[48.8%(41/84)]、静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7%(9/84)]较2019年同期[29.6%(42/142)、0]显著增高,2020年疫情期间喉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21.4%(18/84)]较2019年同期的[47.9%(68/14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9年同期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6.2±0.4) min]及插管/+阻滞操作时间[(7.4±0.4)min]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12.6±0.4) min、(13.2±0.3)min]均有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麻醉方式以不影响呼吸道的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等非气道管理为主,可能由于其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避免与COVID-19所致呼吸系统疾病相混淆;且麻醉时间较2019年同期相对较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骨科手术 麻醉方式 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