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中对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l)相关线粒体裂变的调控及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fumarate, DMF)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的6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组)、DMF+心肌缺血/再灌注组(R组)、DMF+ML385+心肌缺血/再灌注组(RE组)。R组、RE组术前7 d进行DMF 25 mg/kg灌胃,1次/d,连续7 d;S组与MI/R组行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RE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ML385 30 mg/kg。MI/R组、R组和RE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恢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MI/RI模型;S组只穿线不结扎。记录4组大鼠心率、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 FS);ELISA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CK-MB)、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含量,检测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学结果;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RT-PCR法检测心肌Nrf2、Drp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Nrf2、Drp1蛋白水平;电子显微镜评估心肌线粒体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组比较,MI/R组、R组、RE组心率、LVSP、LVEF、FS下降(P<0.05),LDH、CK-MB、cTnI、MDA和ROS含量增加(P<0.05),SOD活性降低(P<0.05),心肌病理学损伤加重,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Nrf2、Drp1 mRNA及蛋白水平上调(P<0.05),心肌线粒体裂变增加;与MI/R组比较,R组心率、LVSP、LVEF、FS增加(P<0.05),CK-MB、LDH、cTnI、MDA和ROS含量降低(P<0.05),SOD活性增加(P<0.05),心肌病理学损伤减轻,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5),Nrf2 mRNA及蛋白水平上调(P<0.05),Drp1 mRNA及蛋白水平下调(P<0.05),心肌线粒体裂变减少;与R组比较,RE组心率、LVSP、LVEF、FS下降(P<0.05),LDH、CK-MB、cTnI、MDA和ROS含量增加(P<0.05),SOD活性降低(P<0.05),心肌病理学损伤加重,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Nrf2 mRNA及蛋白水平下调(P<0.05),Drp1 mRNA及蛋白水平上调(P<0.05),心肌线粒体裂变增加。结论在糖尿病大鼠MI/RI中,DMF可激动Nrf2调控Drp1相关的线粒体裂变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动力相关蛋白1 线粒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疼痛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为新疆地区疼痛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年龄20~80岁的门诊患者,调查人员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调查,将NRS评分≥1分的患者定义为疼痛患者,共纳入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1 012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进行焦虑情况和抑郁情况的评定,使用电刺激仪进行痛阈和耐痛阈的测定。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比等一般情况及疼痛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等。SAS评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状态,SDS评分≥53分表示存在抑郁状态。根据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将患者进行分组[焦虑组(361例)、非焦虑组(651例),抑郁组(306例)、非抑郁组(706例),焦虑抑郁组(193例)、焦虑非抑郁组(102例)、抑郁非焦虑(36例)、非焦虑非抑郁组(221例)],分析比较上述相关指标。结果焦虑组患者年龄、NRS评分、女性患者占比、慢性疼痛占比高于非焦虑组(P<0.05),抑郁组患者NRS评分、女性患者占比、慢性疼痛占比高于非抑郁组(P<0.05),中度疼痛患者和重度疼痛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高于轻度疼痛患者(P<0.05),男性患者痛阈、耐痛阈高于女性(P<0.05)。焦虑抑郁组患者NRS评分高于焦虑非抑郁组、抑郁非焦虑组、非焦虑非抑郁组,焦虑非抑郁组患者及抑郁非焦虑组患者NRS评分高于非焦虑非抑郁组患者(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疼痛、中度疼痛是疼痛患者合并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慢性疼痛、中度及重度疼痛是疼痛患者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慢性疼痛、中度[和(或)重度]疼痛是疼痛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疼痛 焦虑 抑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院前镇痛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归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非甾体药物镇痛组(N组)、髂筋膜阻滞组(F组)、腰丛阻滞组(L组),分别于急诊入院前行口服非甾体药物镇痛治疗、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镇痛治疗和腰丛神经阻滞治疗。于疼痛治疗前(T0)、疼痛治疗后(T1)、术晨(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行VAS疼痛评分,于T2、T3、T4时测定血清IL-6、TNF-α、P物质浓度。记录患者ICU入住率、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6个月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电话随访患者,根据巴氏评分对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F组和L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N组(P<0.05)。3组患者血清IL-6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TNF-α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降低,F组、L组T2时血清IL-6浓度低于N组(P<0.05),F组、L组T3、T4时血清IL-6、TNF-α浓度低于N组(P<0.05);T2、T3、T4时F组、L组血清P物质浓度低于N组(P<0.05),T2、T3时L组血清P物质浓度低于F组(P<0.05),N组、L组患者的血清P物质指标随着时间变化先降低后升高,F组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3组患者的静息VAS疼痛评分、运动VAS疼痛评分在T1时较T0明显下降,后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程度改变;F组、L组T1、T4时静息及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N组(P<0.05),L组T0时运动VAS评分高于F组和N组(P<0.05),L组T1时运动VAS评分低于F组(P<0.05)。F组、L组术后至少发生一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谵妄发生率低于N组(P<0.05),F组住院天数短于N组、L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院前镇痛方案中,院前区域阻滞镇痛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静息痛及运动痛、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及谵妄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腰丛神经阻滞效果并不优于髂筋膜阻滞,院前区域阻滞镇痛对远期预后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院前镇痛 区域阻滞 髋部骨折 老年人
  • 作者: 万婷婷 许川雅 李民 张喆 李杨 杨建军 徐桂萍 刁玉刚 王晓斌 梅伟 王朝东 彭辉 郭连瑞 郭向阳 薛张纲 王天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外科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10019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45005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乌鲁木齐 830001,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16,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泸州 646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武汉 43003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乌鲁木齐 83000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5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