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很大程度上与性激素有关。目前雌激素在眼表的作用仍有争议,但雄激素对眼表的保护作用已经明确。眼表雄激素主要来源于雄激素前体在局部组织内的合成,通过结合眼表组织内的雄激素受体发挥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雄激素缺乏会导致泪腺损伤和MGD,雄激素替代疗法对水液缺乏型干眼和蒸发过强型干眼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51-54)

  • 标签: 雄激素 干眼 睑板腺功能障碍 雄激素替代治疗
  • 简介:摘要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是儿童常见眼表疾病,轻者可造成眼部刺激症状,重者可导致视力损伤。目前,儿童BKC的病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形成适用性强的专家共识。相对于成人,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更加隐匿,加之眼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因此儿童BKC仍存在漏诊、误诊及治疗不规范情况。本文就儿童BKC的病因、诊疗现状、临床特点及其规范化诊疗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引起眼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 标签: 眼睑炎 角结膜炎 儿童 诊疗准则(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羊膜移植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简称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纳入于2018年6—12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并按时完成随访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9例55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23例25眼和对照组26例30眼。试验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干扰素滴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试验组于术后第3天采用干扰素滴眼液点眼,连续用药3个月,分别于术后3 d、7 d、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情况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术后6个月,2个组BCVA下降、稳定和提高的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术后2个组术眼均有1眼在14 d内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其余术眼角膜上皮均在7 d内完全修复,2个组间不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6个月,2个组患眼均未出现翼状胬肉真性复发,2个组结膜增生1、2、3级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61,P=0.497)。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出现纤维血管组织增生者分别占12.0%(3/25)和6.7%(2/30),但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均仅处于结膜与植片交界处,未到达植片中央及角膜缘。结论与传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比较,羊膜移植联合干扰素滴眼液点眼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无升高,对健康结膜组织损伤小。

  • 标签: 翼状胬肉,原发性/手术 疗效 生物羊膜 干扰素滴眼液
  • 作者: 杨珂 陈晓红 周晶 王滢珲 朴颖实 李眉 程昀 接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核医学科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超声诊断科 100730
  • 简介:摘要1例52岁男性患者因双眼干涩5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既往因感冒药物过敏诊断为Steven-Johnson综合征。眼部检查双眼泪液分泌试验结果为0 mm,泪膜破裂时间为0 s,角膜荧光素染色可见角膜上皮糜烂,部分融合。临床诊断为双眼干眼(重度);Steven-Johnson综合征。常规人工泪液、抗炎滴眼液及泪小点栓塞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行具有创新性的岛状眶下神经血管蒂唇腺移植术。术后随访1年,患者术眼干眼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手术效果满意。(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46-948)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涎腺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行改良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干扰素滴眼液;对照组患者行自体结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前观察翼状胬肉分型及大小,记录视力、眼压及眼前节情况;术后1、2周和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视力、角膜上皮愈合情况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本文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77只眼)翼状胬肉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50~70岁。试验组35例(38只眼),对照组35例(39只眼)。术后12个月共54例(60只眼)数据完整,其中试验组28例(30只眼),对照组26例(30只眼)。两组各有1只眼的角膜上皮于术后7~14 d修复,其余患眼的角膜上皮均在术后7 d内完全修复。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下降(两组各2只眼)、稳定(试验组15只眼,对照组23只眼)和提高(试验组13只眼,对照组5只眼)的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4级结膜增生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结膜纤维组织增生1、2、3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结论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对健康结膜组织损伤小,可为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68-773)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 移植, 自体 羊膜 移植 干扰素类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