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更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模式,以达到规范科研人员行为、提升科研人员主动性及满意度,同时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方法根据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最新科研管理政策导向,形成医院科研管理平台研发理念,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符合要求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结果应用教管结合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后,科研人员报销、查阅信息等所需要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教管结合型科研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实现高效、规范和精细化的科研管理工作目标。

  • 标签: 医院 规范管理 优质科研信息平台 教管结合 提高认知
  • 简介:摘要:人工气道是现阶段针对危重患者落实急救的有效措施,但是人工气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会降低会厌作用,所以患者的咳痰能力会降低和消失。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气道分泌物的主要措施就是吸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吸痰前、吸痰措施以及吸痰后等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人工气道 吸痰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睑板腺按摩方案在儿童霰粒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80例霰粒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B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C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D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分别于干预3、6个月时,比较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及睑板腺功能情况。结果A、B、C、D组完成研究的患儿例数分别为65、67、66、67例。A、B、C、D组患儿在干预3个月时的术后霰粒肿复发率分别为10.77%(7/65)、19.40%(13/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A、B、C、D 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分别为9.23%(6/65)、16.42%(11/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为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敷护理能够增强睑板腺按摩效果,提高睑板腺功能,利于睑板腺分泌物的排出,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睑板腺囊肿 按摩 热敷 复发率 睑板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视觉障碍的临床特征、发病原因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徐州复兴眼科医院确诊为功能性视觉障碍的儿童患者2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度数和视力、视野、色觉以及调节灵活度检查等资料,分析引起功能性视觉障碍的社会心理诱因、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4例功能性视觉障碍患者中男4例,女20例,年龄(9.8±2.0)岁。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9例(37%),2~6个月10例(42%),大于6个月的5例(21%)。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见不同程度下降,右眼0.39±0.22,左眼0.40±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949)。20例(83%)以视力模糊为主诉。视野有异常的患者21例(87%),其中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缺损8例(33%),向心性缩小8例(33%),中心和周边视野均累及5例(21%);仅3例(13%)未见明显视野异常。调节灵活度异常24例(100%)。引起功能性视觉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学业压力大所占比例最高有8例(33%),其次是在人际(同学)关系矛盾方面5例(21%),家庭婚姻因素4例(17%),存在想戴眼镜心理3例(13%),另有其他原因4例(16%)。治疗上给予屈光矫正、心理安抚和暗示治疗,最终预后良好,58%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91%患者于1年内恢复。结论:儿童功能性视觉障碍以视力问题为最常见主诉,视野检查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色觉和调节功能多有异常,以学业压力大和人际(同学)关系矛盾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治疗以心理安抚和暗示为主,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功能性视觉障碍 情绪 转换障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国人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儿眼部与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及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查确诊的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儿3例,以及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进行检索,选取经基因、酶活性或病理检查确诊的中国人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儿53例,共计56例纳入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检索关键词为"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樱桃红斑"及"中国人"。对56例患儿的发病人口学特征以及眼部、神经系统、皮肤、骨骼等其他系统表现进行分析。行眼底检查的47例患儿,根据眼底检查有无"樱桃红斑"(CS)表现分为有眼底CS组(A组)、无眼底CS组(B组),分别为20、2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不同分型及神经系统表现的差异。组间年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性别、发病类型及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56例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发病年龄中位数7.0个月。GM1型、GM2型分别为33、23例。有视觉功能检查记录的44例患儿中,双眼不能追视者41例(93.2%,41/44 )。行眼底检查的47例患儿中,眼底有CS 20例(42.6%,20/47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倒退或迟缓(100%,56/56 ),抽搐发作(58.1%,25/43),"惊跳"现象(89.7%,26/29 )。有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的42例患儿中,可见异常表现39例(92.9%)。A组患儿"惊跳"现象和抽搐发作发生率较B组患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5、6.182,P=0.021、0.013)。结论国人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以GM1型为多见;眼部视力损伤以不追视为主要表现,眼底CS发生率为42.6%,发生CS的患儿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较重。

  • 标签: 泰-萨克斯病 代谢疾病 遗传变性障碍,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开展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对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中2017年1至12月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的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的2 078 479例患者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后3 d、3个月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及年龄、性别、术前矫正视力、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对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的影响。手术效果根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为效果良好、效果一般、效果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 078 479例患者中,女性1 197 942例(57.64%),男性880 537例(42.36%);患者年龄为(69±11)岁;白内障类型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 928 440例,92.78%)为主。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填写完整的病例分别有1 608 385、1 126 961、389 020例。手术后患者视力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转换后)的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8、-0.52,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60、0.73,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1 599.30,206 815.35;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术后并发症(效果一般:OR=0.50,95%CI为0.46~0.55;效果良好:OR=0.31,95%CI为0.28~0.33)、术前瞳孔状态异常(效果一般:OR=0.52,95%CI:0.44~0.61;效果良好:OR=0.55,95%CI为0.47~0.63)、术前眼压异常(效果一般:OR=0.86,95%CI为0.79~0.93;效果良好:OR=0.45,95%CI为0.42~0.49)、既往高血压病史(效果一般:OR=0.90,95%CI为0.85~0.95;效果良好:OR=0.88,95%CI为0.83~0.93)和糖尿病病史(效果一般:OR=0.86,95%CI为0.80~0.93;效果良好:OR=0.92,95%CI为0.86~0.99)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术前矫正视力好(术前矫正视力0.2~0.4,效果一般:OR=2.20,95%CI为2.06~2.34,效果良好:OR=5.25,95%CI为4.94~5.59;术前矫正视力0.5~0.7,效果一般:OR=1.08,95%CI为0.96~1.21,效果良好:OR=6.35,95%CI为5.69~7.08;术前矫正视力≥0.8,效果一般:OR=0.73,95%CI为0.60~0.89,效果良好:OR=6.58,95%CI为5.51~7.86)、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效果一般:OR=3.19,95%CI为2.35~4.33;效果良好:OR=6.79,95%CI为5.13~8.97)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效果一般:OR=2.12,95%CI为1.60~2.81;效果良好:OR=3.34,95%CI为2.59~4.32)为手术效果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力状况有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处于中度视力损伤状态;手术效果受术前矫正视力、术前眼压、术前瞳孔状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3-70)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治疗结果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视路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32例患儿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9例采用经纵裂入路,11例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例采用经翼点入路,1例采用经右额叶皮质造瘘入路。其中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手术16例。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32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中位就诊年龄为2岁(6个月至9岁6个月)。其中22例有眼科症状,16例有颅高压症状,6例出现极度消瘦。肿瘤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23例。术后1例行化疗辅助放疗,4例单纯行放疗,23例单纯行化疗,余4例患儿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年(2个月至4年),其中6例患儿术后出现肿瘤进展,死亡2例。结论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表现以眼科症状为主,可伴有颅高压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极度消瘦;治疗应采取手术和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术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应注意保证患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视通路 儿童 体征和症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视觉质量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影响很大。视力减退的诸多原因中,以屈光不正和白内障占据绝大部分。大多数患者并不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及矫正对策。本研究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视力障碍原因分析及所占比重统计,给予相应对策,以尽早改善患者视力状况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视力减退 白内障 屈光不正 矫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