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镭-223在骨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mCRP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镭-223治疗的48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0.5(49~90)岁,中位前列特异性抗原(PSA) 44.70(0.15~1 864.00)ng/ml,中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162(43~1 589)U/L。患者均有骨痛症状,均存在骨转移且不伴内脏转移(骨转移数量>1处,分期ⅣB期)。自诊断mCRPC至开始使用镭-223的中位时间为10(3~47)个月。9、18、11例患者既往分别接受一线、二线、三线针对mCRPC的药物治疗,10例曾接受至少四线治疗。38例(79.1%)、31例(64.5%)、30例(62.5%)、7例(14.6%)患者既往分别使用过阿比特龙、恩扎卢胺、多西他赛、奥拉帕利。48例均行镭-223治疗(55 kBq/kg,每4周注射1次,计划使用6周期)。分析PSA较基线水平下降>30%的比率、ALP较基线水平下降>30%的比率、症状减轻率、中位总体生存期(OS)等疗效指标,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中途停止治疗的原因等。结果本研究48例中位随访时间8(1~16)个月,11例完成6个疗程治疗,中位治疗4(1~6)个疗程。27例(56.2%)使用镭-223的同时使用骨保护药物(双磷酸盐/地舒单抗)。10例(20.8%)治疗期间PSA下降>30%,25例(52.1%)ALP下降>30%。23例(47.9%)骨痛症状减轻。9例既往仅接受一线针对mCRPC治疗者中,6例(66%)骨痛症状减轻,4例(44%)PSA下降>30%。18例既往接受二线治疗者中,11例(61%)骨痛症状减轻,4例(22%)PSA下降>30%。21例既往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者中,6例(28.5%)骨痛症状减轻,2例(9.5%)PSA下降>30%。48例中位OS未达到,使用Kaplan-Meier法预估中位OS为12.5个月。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血小板下降(15例,31.2%;其中3级6例,4级0例),其次为白细胞下降(11例,22.9%;其中3级4例,4级1例)和贫血(8例,16.7%;其中3级3例,4级0例)。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发热1例(2.1%),便秘4例(8.3%),恶心呕吐10例(20.8%),腹泻7例(14.6%),头晕1例(2.1%)和乏力11例(22.9%)。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导致治疗终止7例(中位治疗2个疗程),因疾病进展/死亡导致治疗终止14例(中位治疗2个疗程),因其他原因自主终止治疗5例(中位治疗1个疗程)。结论对于既往接受一线或二线治疗的mCRPC患者,镭-223在症状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因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血常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转移性 去势抵抗性 镭-223 疗效 不良反应 骨转移
  • 简介:摘要前列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患者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往往预后较差,而50%以上的中国前列患者在初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近年来,随着多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的披露,联合治疗与精准治疗已成为转移前列(mPCa)治疗的两大主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年会(ASCO-GU)是泌尿肿瘤学界盛会,会上报道的多项研究进展有助于更新mPCa的治疗策略。本文对ASCO-GU 2022年会上针对mPCa治疗的多项重磅研究进行解读和点评,以期为mPCa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转移性 新型内分泌治疗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68岁。2017年9月4日因排尿困难伴尿频、尿急持续6个月入院。血PSA>100 ng/ml。磁共振检查示前列占位,与精囊腺分界不清,盆腔多发骨病变。骨扫描检查提示全身多发骨转移。穿刺确诊前列腺泡腺癌,Gleason评分5+5=10分。临床分期T3N0M1b期。因排尿梗阻行姑息性经尿道前列切除术,并采用药物去势联合阿比特龙+泼尼松的内分泌治疗。PSA持续控制在<0.006 ng/ml,治疗6个月后复查PSMA PET/CT和磁共振检查提示胸骨及胸骨旁软组织病灶,予30GY/10Fx局部放疗,并持续内分泌治疗,疾病控制满意。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治疗方案多样,药物去势联合阿比特龙+泼尼松的内分泌治疗能有效控制疾病且不良反应轻微。姑息性经尿道前列切除术可以改善排尿梗阻症状,也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前列腺癌 转移性 激素敏感 阿比特龙 姑息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前列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探讨胚系致病性突变携带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胚系基因检测的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为(66.7±9.2)岁,确诊时前列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28.50(2.43~1481.11)ng/ml;T1~2期84例(33.7%),T3~4期98例(39.3%),T分期不明67例(26.9%);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3组51例(20.5%),4~5组198例(79.5%)。高危和极高危定义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前列指南(2022年第1版)。高危79例,极高危170例。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胚系DNA,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panel检测。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ACMG/AMP)2015版指南对胚系基因检测数据进行解读。聚焦16种前列遗传易感基因,分析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比较,分析与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致病风险相关的胚系突变。结果本研究249例中共检出18个(7.2%)胚系致病性突变,分别由18例患者携带。有胚系突变患者一级亲属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比率较无胚系突变者显著增高[50%(9/18)与13%(30/231),P<0.001],有胚系突变患者与无胚系突变患者的年龄[(68.2±9.3)岁与(66.6±9.2)岁]、PSA[中位值:40.68ng/ml与28.00ng/ml]、ISUP分级分组[4~5组:88.9%(16/18)与78.8%(182/231)]、T分期[T3~4期:38.9%(7/18)与39.4%(9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胚系致病性突变位于8个基因上,分别为BRCA2 (7例,38.9%)、MSH2(3例,16.7%)、PALB2(2例,11.1%)、ATM(2例,11.1%)、RAD51C(1例,5.6%)、PMS2(1例,5.6%)、MSH6(1例,5.6%)和HOXB13(1例,5.6%)。对249例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RCA2(OR=11.1, 95% CI 4.8~ 25.6, P<0.001)和MSH2(OR=43.5, 95% CI 8.5~200.0, P<0.001)基因的胚系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的风险。结论本研究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前列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为7.2%,携带胚系BRCA2或MSH2基因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的风险。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高危 胚系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mCRP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均曾行根治性前列切除术并进入mCRPC阶段。患者行根治性前列切除术时平均年龄65.5(54~79)岁。从根治术至患者进展至mCRPC的中位时间为32 (4~96)个月,从诊断mCRPC至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中位时间为4 (1~43)个月。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前中位前列特异性抗原(PSA)为4.44(2.00~22.15) ng/ml。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局限于盆腔或者腹膜后的转移性淋巴结,并均排除其他部位的转移;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1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盆腔及腹膜后均有淋巴结转移3例。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前18例应用药物去势联合第一代抗雄药物治疗,4例采用药物去势联合阿比特龙治疗。根据转移淋巴结位置决定清扫范围,闭孔区淋巴结及髂外、髂内血管周围淋巴结转移者清扫范围包括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周围的纤维脂肪组织、闭孔区淋巴脂肪组织;髂总、盆底淋巴结转移者,在原有清扫范围的基础上增加髂总血管周围所有淋巴脂肪组织,至主动脉分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切除位于肾动脉和主动脉分叉之间所有淋巴脂肪组织。分析术后病理特征、手术并发症、术后PSA缓解率、PSA进展时间。结果本组22例中,6例行单侧盆腔淋巴结清扫,10例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同时行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3例行单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示19例(86.3%)淋巴结阳性,平均每例清扫9.8(3~29)枚淋巴结,平均4.1(0~12)枚阳性。22例均在淋巴结清扫后继续沿用之前的内分泌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7例淋巴漏;5例术后发热,其中1例通过体液培养证实存在盆腔细菌感染;1例因转移淋巴结侵犯血管导致术中大出血,术中予及时止血;1例肠梗阻;1例体表伤口感染。6例淋巴漏在术后1个月内自愈,1例淋巴漏在术后3个月时自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6~48)个月。17例(77.3%)术后达到PSA缓解,其中9例后续发生PSA进展,中位PSA进展时间为12(2~3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术时PSA值(P=0.029)、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时淋巴结转移部位(P=0.005)与术后PSA进展时间相关。结论对于单纯淋巴结转移转移灶可通过手术切除的mCRPC患者,采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可以延缓后线药物治疗的开始时间,并发症相对可控。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转移性 去势抵抗 区域性淋巴结清扫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前列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例行冷冻消融治疗的前列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3.1(57.3~85.0)岁,初诊Gleason评分6分5例,7分8例,≥8分8例。初诊临床分期:cT2期13例;cT3期8例。放疗前基线前列特异性抗原(PSA)35.3(6.4~78.5) ng/ml,放疗后PSA最低值为1.8ng/ml;中位随访8(3~12)个月后均因PSA持续升高就诊。盆腔MRI及PSMA SPECT检查提示前列原发灶复发。21例均行挽救性内分泌治疗,冷冻消融术前PSA 4.1(1.8~14.4)ng/ml。术前检查综合评估,患者仅原发灶复发,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采用氩气-氦气低温手术治疗系统,针对复发病灶留置1~3根冷冻针,采用两个冷热循环进行冷冻消融。术后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以及PSA进展、原发灶复发或转移等预后指标。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评估前列体积中位值为42.0(23.0~85.0)ml。21例中术后2例出现尿潴留,1例尿路感染,2例排尿后出现组织脱落。11例术后2~3个月PSA快速下降,下降至中位最低值0.400(0.003~2.800)ng/ml。冷冻消融术后中位随访18(6~51)个月,1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列局部仍有弥散受限或PSMA摄取增高;4例出现PSA进展,PSA进展时间中位值13(4~36)个月;16例疾病控制良好。无复发转移病例。PSA进展患者较疾病控制良好患者的前列体积更大[69.2(59.2~85.0)ml与38.7(23.0~48.7)ml,P<0.001],冷冻消融术前PSA更高[9.8(6.4~14.4)ng/ml与2.0(1.8~13.8) ng/ml,P=0.021]。结论前列冷冻消融可延缓前列根治性放疗后原发肿瘤复发后的进展,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的一种局部治疗选择。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冷冻消融 根治性放疗 原发灶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前列患者循环肿瘤DNA(ctDNA)中TP53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239例前列患者,确诊年龄为(65.4±7.6)岁(范围:45~85岁)。通过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检测血浆中ctDNA的TP53突变。分析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TP53突变状态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对不同亚组进行Kaplan-Meier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估算多变量校正后的HR及其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关的95%CI。结果存在TP53突变的患者比例为15.9%(38/239)。151例患者初诊时存在转移,TP53突变患者初诊转移比例更高[78.9%(30/38)比60.2%(121/201),χ²=4.829,P=0.028],处于转移性去势抵抗阶段的比例更高[68.4%(26/38)比42.8%(86/201),χ²=8.434,P=0.004]。TP53突变患者接受常规雄激素剥夺治疗、阿比特龙治疗、多西他赛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3.0、4.7、3.0个月,TP53野生型患者分别为17.0、11.0、5.0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阿比特龙治疗和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中,TP53突变是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HR=2.23,95%CI:1.26~3.94,P=0.006;HR=1.92,95%CI:1.01~3.66,P=0.047),在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中未发现这一趋势。结论TP53突变与存在转移、患者处于去势抵抗阶段相关,同时也是接受阿比特龙、多西他赛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肿瘤细胞,循环 TP53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是晚期前列中常见的突变类型,其中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会导致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受损,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可通过协同致死效应诱导突变肿瘤细胞死亡。PROfound 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可以显著改善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标志着前列治疗进入基于基因特征检测的靶向、精准和个体化治疗时代。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DNA损伤修复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同源重组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mpMRI)和68Ga标记前列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CT图像间接融合引导前列靶向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50例同时行mpMRI与68Ga-PSMA PET/CT检查且行前列穿刺活检患者的资料。中位年龄70(63~79)岁,血清总前列特异性抗原中位值8.1(6.8~83.0)ng/ml,前列体积45.5(30.0~80.0)ml。mpMRI检查阳性36例,可疑结节前列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分5例,4分19例,5分12例;68Ga-PSMA PET/CT检查阳性32例;mpMRI与68Ga-PSMA PET/CT检查均阳性30例。将患者mpMRI与68Ga-PSMA PET/CT图像导入MIM融合软件,分别勾勒前列轮廓和靶区;2种检查均阳性的病例穿刺时,2种影像图像交替与前列实时超声界面融合、校准、锁定(属于图像间接融合,简称为PET/CT-MRI),完成靶向穿刺;仅1种检查阳性的病例,以阳性图像引导完成靶向穿刺;完成靶向穿刺后及2种检查均阴性的病例行12针系统穿刺。评估PET/CT-MRI引导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对前列的检出率,分析mpMRI、68Ga-PSMA PET/CT及PET/CT-MRI图像融合阳性患者前列和有临床意义前列(CsPCa)的检出率,以及3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50例,诊断前列31例(62%),其中CsPCa 22例(44%)。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9%(30/38)与62.0%(31/50),P=0.088],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9%(22/38)与40.0%(20/50),P=0.096],穿刺针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3%(69/80)与19.0%(114/600),P<0.001]。在mpMRI阳性、68Ga-PSMA PET/CT阳性、PET/CT-MRI图像融合阳性患者中,前列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0/36)、90.6%(29/32)和96.6%(29/30);CsPCa检出率分别为61.1%(22/36)、68.8%(22/32)和73.3%(22/30)。mpMRI诊断前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30/31)、68.4%(13/19)、83.3%(30/36)、92.9%(13/14);68Ga-PSMA PET/CT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3.5%(29/31)、84.2%(16/19)、90.6%(29/32)、88.9%(16/18);PET/CT-MRI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3.8%(29/31)、94.7%(18/19)、96.7%(29/30)、90.0%(18/20)。mpMRI诊断CsP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22/22)、50.0%(14/28)、61.1%(22/36)、100.0%(14/14);68Ga-PSMA PET/CT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22/22)、64.3%(18/28)、68.8%(22/32)、100.0%(18/18);PET/CT-MRI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22/22)、71.4%(20/28)、73.2%(22/30)、100.0%(20/20)。其中PET/CT-MRI的检测效能优于mpMRI(Kappa值为0.737,P=0.031)。结论PET/CT-MRI诊断前列和CsPCa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优于mpMRI。PET/CT-MRI图像融合引导靶向前列穿刺能提高对前列及CsPCa的检测效能,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多参数磁共振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图像融合 前列腺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