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6例急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洗胃和催吐等处理措施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经急诊护理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抢救,并于一周内出院,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对急性食物中毒患者,除采用催吐、洗胃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外,加以心理、饮食等急救护理的干预,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顺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食物中毒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6例急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洗胃和催吐等处理措施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经急诊护理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抢救,并于一周内出院,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对急性食物中毒患者,除采用催吐、洗胃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外,加以心理、饮食等急救护理的干预,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顺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食物中毒 急诊护理
  • 简介:本文针对图像融合时存在的评价问题,深入地分析了图像融合质量的主观、定性评价和客观、定量评价的各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图像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本文利用这一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中分解层数对融合性能的影响问题,通过大量仿真实验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这些结论对该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图像融合 性能评价 小波变换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针药并用疗法在喉性咳嗽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因患有喉性咳嗽在我院就诊治疗的80例患者均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则联用中医针灸和药物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要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要明显低于治疗,实验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也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药并用疗法在喉性咳嗽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该治疗方案不仅安全性较高,还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症状改善,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针药并用 治疗 喉源性咳嗽
  • 简介:对同一场景使用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多幅图像往往存在许多差异,若要对其进行像素级图像融合,则首先必须对多幅图像进行配准,配准精度要求达到像素级。本文在对多图像配准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最大互信息的图像配准算法及其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多图像配准,通过仿真实验证明采用基于最大互信息的图像配准方法对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多图像进行配准,可以达到像素级的配准精度,该精度标准符合像素级图像融合对图像的配准精度要求。

  • 标签: 图像配准 互信息 联合直方图 配准精度
  • 简介:摘要:分析精神病医师的心理应激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本研究选取了某城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的医师和综合医师各10位。以精神科医生为观察组,以综合医师为控制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将观察组与控制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精神科医师在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使用上都显著低于精神科医师。精神科医师SCL-90的各项因素得分及平均分均显著高于专科医师。结论:精神病医师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其自身也有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心理压力较大,应对其进行干预。

  • 标签: 建议 医生 心理压力源 分析 精神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针对性实验确定造成精神科医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本院13名精神专科的医生以及13名综合科医生的对比研究,确定精神专科医生的实验组以及综合科医生的对比组之间在心理压力来源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比组的综合医生相比,实验组的精神专科医生各方面的支持利用率均更低,相对而言SCL-90的得分则更高。结论:与综合科的医生相比,精神科医生的焦虑情绪确实普遍较高,且大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问题,必须得到心理支持,避免工作的负面影响。

  • 标签: 精神科心理压力干预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采用双CT多征象分析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90例临床体检或检查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结果分为良性肺结节(n=40)、恶性肺结节(n=50)两组均实施双CT多征象分析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T 灌注参数值、平扫CT值、增强扫描CT值、征象。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尊和心理控制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再入院次数和自我感受负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5所三级医院346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患者病情稳定时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自尊量表(the self esteem scale,SES)和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量表(multidiment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MHLC)进行调查。SPSS 20.0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结构方程模型;Process 2.13.2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AMOS 23.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和路径分析。结果(1)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最近一年再入院次数为0~8次,M(P25,P75)为1(1,3)次;自尊量表平均分为(29.25±3.67)分,心理控制中内控性得分为(22.67±3.85)分;有势力他人得分为(26.45±3.38)分;机遇得分为(19.84±3.82)分;SPBS平均得分为(22.19±9.49)分。(2)SPBS总分与自尊显著负相关(r=-0.359,P<0.01),机遇心理控制显著正相关(r=0.169,P<0.01);自尊与内控性(r=0.237,P<0.01)、有势力他人心理控制(r=0.225,P<0.01)显著正相关。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次数与自尊(r=-0.119,P<0.05)显著负相关,与内控性心理控制显著负相关(r=-0.173,P<0.01)、与自我感受负担显著正相关(r=0.219,P<0.01)。(3)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再入院次数、自尊、心理控制可以解释自我感受负担总变异的18.0%;自尊和心理控制在再入院次数和自我感受负担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00%。结论自尊和心理控制在再入院次数和自我感受负担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提高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自尊水平,促进积极的内控性应对策略,将可能更加有效的缓解自我感受负担。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自尊 心理控制源 自我感受负担 多重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