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联合切除应用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支气管扩张症接受胸腔联合切除的患者资料。手术指征是经高分辨CT(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影像学存在手术靶区,同时存在反复感染、咯血或持续咳痰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内科治疗症状缓解欠佳。资料完整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解剖性联合切除(解剖组,62例)和非解剖性联合切除(非解剖组,51例)两组。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咯血、肺部感染等)等指标来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1年随访复查,记录两组术后1年功能变化、肺部感染再入院就诊次数以及咯血症状控制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灶范围、切除范围、术后功能(包括FEV1占预计值%变化,DLCO占预计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解剖组(116.9±29.7)min,非解剖组(107.3±2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天数解剖组(5.6±3.8)天,非解剖组(6.9±5.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非解剖组在术后再咯血、支气管胸膜瘘术以及后1年内因肺部感染入院次数多于2次的患者均多于解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胸腔解剖性联合切除的手术方式安全性良好,且并发症更少,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支气管扩张 肺段切除 解剖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40组)和经典容量(2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20组)。2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40组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E20组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1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NRS评分≤3分。当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和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记录术后12、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量+吗啡追加量)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和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20组比较,E40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降低,术后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胸腔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有效镇痛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竖脊肌 酰胺类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腹腔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患者82例,统计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并分析发生原因,进行预防干预。结果 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32%(6/82),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年龄(高龄)、肥胖、术前合并症多、术前准备不充分、吻合口张力过高、血供不足等原因有关。结论 为预防术后吻合口漏,手术前应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术中尽量保留做结肠动脉,降低吻合口张力,术后及时扩肛等措施,对于术后已经发生的吻合口漏,则及时以保守或手术方案进行对症治疗。

  • 标签: 腹腔镜 Dixon术 吻合口漏 原因分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前在临床上,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本文从术前不除外恶性的良性结节患者临床特征、CT引导经皮与电磁导航引导经支气管微波消融治疗磨玻璃结节近期疗效、复合手术室与传统CT术前定位结节应用这3个角度,针对目前胸外科在结节诊治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关于结节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的工作。

  • 标签: 肺结节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胸腺肽治疗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P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8年本院收治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胸腔内置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奥沙利铂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胸腺肽进行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CR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R、NC、PD占比较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结论对肺癌合并MPE患者而言,奥沙利铂联合胸腺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增强治疗效果,积极改善患者病情,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应用价值。

  • 标签: 奥沙利铂 胸腺肽 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三子养亲汤合生脉散用于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稳定期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功能、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4月本院接收的62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及观察组(n=31)。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以三子养亲汤合生脉散辅助治疗,对比两组功能[最大每分钟通气量(MVV)]、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C反应蛋白(CRP)、T细胞亚群(CD4+/CD8+)]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VV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低,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于COPD稳定期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三子养亲汤合生脉散作为辅助用药,可促进患者功能、免疫功能改善,同时抑制其血清炎症反应。

  • 标签: 三子养亲汤 生脉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Ⅱ~Ⅳ级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运动训练康复疗法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Ⅱ~Ⅳ级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康复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在菏泽市立医院行肝切除的31例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29~73岁。术后均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1例患者中死亡27例(87.1%),术后复发转移25例(80.6%)。31例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8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4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非R0切除是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RR=3.295,95%CI:1.215~8.940)、总体生存(RR=2.816,95%CI:1.006~7.887)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低分化(RR=3.120,95%CI:1.193~8.160)也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R0切除的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较差,肝癌组织低分化的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较差。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破裂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取腹腔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2组胆总管切开取石同时均T管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和P〈0.01)。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0.0%(P〈0.05)。结论腹腔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腹腔镜手术 小切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出血患者经消化内治疗的疗效。方法本次选择8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1例,对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消化内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消化出血患者经消化内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在出血发生几率。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内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补汤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性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80例,按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舒利迭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补汤联合舒利迭治疗(研究组),比较治疗状况,如疗效、功能等。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95%高于对照组67.50%(P0.05),治疗后,研究组PEF、FEV1高于对照组,FEV1/FVC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过不同通气模式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2年11月2023年11月牡丹江市红旗医院收治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简称合并症)中随机择取56例进行观察,采用数字表达法分组,两组各自计入28例。观察组予以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治疗,对照组予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9%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1.4%,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采用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对血氧指标、功能水平改善效果十分理想,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特点以及预防性抗凝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的患者,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原发性肺部疾病;(2)接受手术治疗;(3)手术前后均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共659例患者入选,术后58例发生VTE,发病率为8.8%。151例患者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总预防用药率为22.9%(151/659)。按改良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低危组(≤4分)300例,中危组(5~8分)328例,高危组(≥9分)31例;其预防性抗凝比例分别为4.0%(12/300),36.3%(119/328)和64.5%(20/31)。预防性抗凝用药的时长也差异较大,抗凝1~3天99例,4~6天46例,7~9天6例。各组内接受预防性抗凝的患者与未接受预防性抗凝的患者VT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术后VTE发病率较高,但患者接受预防性抗凝比例较低,且抗凝疗程过短不符合用药规范,因此造成了预防效果不理想。提示今后应规范应用抗凝药以达到预防血栓发生的目的。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术后 预防性抗凝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肺脓肿患者接受经纤支局部灌洗及注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该治疗方式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根据 2004年 1月至 2014年 7月我院接收的 79例肺脓肿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都接受了经纤支局部灌洗及注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情况进行了统计,探讨改治疗方式的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共有50例治愈病例, 20例显效病例, 5例有效病例, 4例无效病例,临床中的治疗有效率是 94.9%。 结论:肺脓肿患者临床中除了接受常规治疗,增加经纤维支气管向病变部位局部灌洗及注药治疗能够获得更加优秀的治疗效果,而且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比较高,对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 肺脓肿; 灌洗注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引导经皮与电磁导航引导经支气管微波消融治疗磨玻璃结节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及呼吸科收治的无法耐受手术的22例磨玻璃结节患者资料,男6例,女16例,年龄57~86(70.5±9.0)岁。患者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ⅠA期)。根据结节所在位置以及结节是否位于小气道旁选择给予CT引导经皮微波消融(CT组,17例)或电磁导航引导经支气管微波消融(电磁导航组,5例)。通过复查胸部CT评价病灶近期局部控制率,从而判定治疗的有效性,并对气胸、咯血、术后疼痛等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评估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的大小、实性成分及病灶所在区域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疼痛、气胸及咯血等常见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期疗效评价方面,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电磁导航组病灶缩小的患者比例较CT组高(4/5比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两组病灶缩小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7(88.2%)比5/5(100.0%),P=0.420]。结论两种路径的微波消融治疗方法均可对已确诊的ⅠA期恶性磨玻璃结节达到良好的局部控制,电磁导航组治疗可以在术后1个月更早地判定治疗效果,常见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肺结节 磨玻璃 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微波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耶氏孢子菌肺炎(PCP)急诊处置能力。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收治的50例AIDS合并PCP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给予入组患者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TMP-SMZ)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氧合指数(OI)动态变化,评估急诊处置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36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阳性9例。47例患者给予TMP-SMZ联合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余3例单独给予TMP-SMZ治疗。经急诊处置后,患者PaO2和OI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升,而A-aDO2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AIDS合并PCP有典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一旦临床考虑合并PCP,应尽早使用TMP-SMZ,以降低病死率。TMP-SMZ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PCP患者疗效确切。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孢子菌肺炎 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 糖皮质激素 急诊处置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吸痰灌洗治疗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 74例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34例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吸氧、补液和机械通气等,记为对照组, 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吸痰灌洗治疗,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59%,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83.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于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吸氧、补液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吸痰灌洗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出院,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呼吸重症监护室 肺部感染 纤维支气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吸痰灌洗治疗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4例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4例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吸氧、补液和机械通气等,记为对照组,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吸痰灌洗治疗,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吸氧、补液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吸痰灌洗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出院,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呼吸重症监护室 肺部感染 纤维支气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羟考酮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行腹腔手术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于气腹开始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观察组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10 mg。于气腹开始前(基础值,T0)、气腹后1 h(T1)、气腹后2 h(T2)、气腹结束时(T3)和术后24 h(T4)测定两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清硫酸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抗体(DPT-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浓度。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出血量。观察两组并发症(心律失常、高血压、烦躁、瘙痒、术后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在T3、T4时HS、DPT-1、VCAM-1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HS[(15.7±4.8)μg/L]、DPT-1[(31.5±6.4)μg/L]、VCAM-1[(609.7±90.4)μg/L]在T4时较对照组[(18.6±5.4)μg/L、(36.9±7.3)μg/L、(653.2±91.8)μg/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3.518、2.135,均P<0.05)。与T0时比较,两组在T2、T3时NE、E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E[(124.6±14.5)μg/L)]、E[(106.4±11.5)μg/L)在T2时均较对照组[(132.9±12.4)μg/L、(111.8±10.4)μg/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51、2.203,均P<0.05)。观察组术后烦躁发生率及VSA评分均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腹腔手术患者气腹前予盐酸羟考酮10 mg静脉注射有利于抑制炎性反应,降低腹腔手术因气腹导致的内皮糖萼降解,减少血管内皮损伤,该研究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麻醉,全身 腹腔镜 外科手术 气腹,人工 内皮,血管 抑制 应激 炎症 外被体蛋白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阻 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择取该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 52例重症慢阻 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方式将 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6例。对照组给予间歇指令通气加压通气,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脱机时间( 4.2±1.20) d,对照组脱机时间( 5.8±1.4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36 9,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各项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稍优于观察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来看,观察组 7.69%显著低于对照组 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16 4, P<0.05)。结论 针对重症慢阻 II型呼吸衰竭患者可给予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的方式,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缩短脱机时间,患者耐受性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 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阻 II型呼吸衰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severe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with invasive ventilator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or. 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severe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prospective way, 5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26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sequential ventilation.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4.3369,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gas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ligh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7.69%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9.2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 2 = 5.7164, P < 0.05).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or can be given to improve the blood gas index of patients, shorten the time of weaning, improve the toleranc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