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8/kg[(3.91~22.68)×10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6/kg[(0.91~50.47)×10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抗菌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方法于2019年9月,选择2012年9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88例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该院职工体检健康的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抗布鲁氏菌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外周血中γδT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8比值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完成6周抗布鲁氏菌病治疗后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完成12周抗布鲁氏菌治疗后γδT细胞、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CD4/8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γδT细胞、CD8+和CD3+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CD4/8计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完成6周抗布鲁氏菌病治疗后,γδT细胞计数较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完成12周抗布鲁氏菌病治疗后γδT细胞计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γδT细胞、CD4+、CD8+和CD3+T淋巴细胞可能在机体抵制布鲁氏菌慢性感染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γδT细胞 CD4+T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 CD3+T淋巴细胞
  • 作者: 戴鹏飞 亓晓琳 刘明娜 李翔 李颖 高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西安市第四医院 71000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西安市第四医院 71000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患者16例(19眼),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其中包括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6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8眼,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5眼。随访12~32(17.1±1.3)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随访时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散光度、等效球镜度(SE)、平均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植片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BCVA为光感~0.25,其中小于0.10者10眼,0.10~0.25者9眼;末次随诊时为0.12~0.80,其中0.10~0.25者5眼,0.30~0.40者5眼,≥0.50者9眼。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提高2.00~8.00(5.3±1.8)行。术前角膜散光0.50~2.60(1.62±0.57)D,末次随诊时1.30~4.20(2.56±0.87)D;术前SE -4.00~+1.25(-1.29±1.86)D,末次随诊时-7.50~+8.00(-0.48±3.84)D;术前角膜曲率42.78~45.38(44.24±0.95)D,末次随诊时39.20~45.06(43.12±2.22)D;术后12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较术后1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8%。末次随诊时测量植床厚度为20~39(29.4±6.1)μm。术后并发症为1眼术中植床微小穿孔,1眼术后首日可见植片、植床层间少量积血,处理后病情稳定。所有患者末次随诊时均可见角膜植片与植床紧密贴合且透明,未见松线、层间积液及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营养不良病变复发。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安全方法,术后散光较少,视力较好。

  • 标签: 飞秒激光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大泡技术 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果内酯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IRI模型:利用缺氧孵箱培养细胞4 h后,在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 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白果内酯组。对照组常规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利用缺氧孵箱和常规孵箱交替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白果内酯组在缺氧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4 h,更换为含有20 μmol/L白果内酯的培养基,继而放入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水平和细胞内Ca2+水平。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62.2±6.8)%]相比,白果内酯组细胞活性[(86.5±5.6)%]增强(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65.3±35.2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LDH水平[(125.4±16.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68.6±10.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SOD水平[(98.5±8.4 )U/mg]上升(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24.7±6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XOD水平[(105.9±58.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198.2±3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MDA水平[(100.4±25.3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5±0.3)]相比,白果内酯组Ca2+水平[(1.6±0.3)]降低(P<0.05);但各指标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白果内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超载发生,减轻IRI。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肌肉纤维,骨骼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体外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EV71感染对DC的生物过程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扩增培养EV71病毒株,建立EV71感染DC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抗原表型变化,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 logy, 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或者通路。加用内吞途径抑制剂QS11,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V71表面主要蛋白病毒蛋白l的表达水平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EV71感染DC 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示,EV71感染后的DC表面特征性标志CD80和CD86阳性率(10.61±0.76)%明显升高,与未感染EV71的DC(1.64±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P<0.01)。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EV71感染的DC中共筛选出8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6个上调的基因和21个下调的基因。基因本体分析表明,失调的基因涉及175个生物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分析显示,内吞途径、核黄素代谢途径、ErbB信号途径、转换生长因子β信号途径和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途径等与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EV71感染DC同时加入抑制剂QS11后,病毒蛋白1表达水平(0.49±0.05)比EV71感染组(1.17±0.0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 P<0.01)。结论EV71感染DC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病毒转录、凋亡过程、免疫细胞分化等多个过程。基因分析显示,内吞途径中差异基因的富集最显著。内吞途径可能参与了EV71感染DC的过程。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树突状细胞 基因芯片 内吞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MEG3对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实验设置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MEG3组、抑制miR-NC组、抑制miR-7-5p组、过表达对照+4 Gy组、过表达MEG3+4 Gy组、抑制miR-NC+4 Gy组、抑制miR-7-5p+4 Gy组、过表达MEG3+过表达miR-NC组、过表达MEG3+过表达miR-7-5p组。采用qRT-PCR检测miR-7-5p和MEG3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荧光活性。结果MEG3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过表达MEG3和抑制miR-7-5p表达可增加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且促进细胞凋亡。MEG3可靶向调节miR-7-5p表达;过表达miR-7-5p逆转了过表达MEG3对鼻咽癌细胞放射增敏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过表达MEG3增加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R-7-5p有关。

  • 标签: lncRNA MEG3 miR-7-5p 鼻咽癌细胞系 放射敏感性 凋亡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是对探究沃森肿瘤人工智能系统与临床医生对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选择的科学一致性对比进行研究。方法:我院收集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就诊于肿瘤内科的84名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沃森智能辅助平台,分析出数据并给出治疗建议。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加铂类化疗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7月一2021年7月收治的76例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培美曲塞+铂类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及病变控制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4个周期后的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毒副反应低于对照组,结果存在差异(P

  • 标签: 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卡瑞利珠单抗 培美曲塞 铂类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