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过至少1次BPA治疗并行肺动脉压力测定,已充分抗凝治疗3个月,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38例,其中男12例,女26例,中位年龄58.5(52.5,66.0)岁。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及每次BPA前的WHO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38例患者共进行95次BPA治疗。行BPA前mPAP为50(43,56)mmHg(1 mmHg=0.133 kPa),行至少1次BPA后mPAP为41(32,50)mmHg(P<0.001)。17例患者完成3~5次BPA,mPAP由50(42,55)降至34(28,49)mmHg(P<0.01)。15例患者的PVR从852(583,1140)dyn·s·cm-5降至496(406,802) dyn·s·cm-5(P<0.01)。BPA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13例,Ⅲ/Ⅳ级患者25例,BPA治疗后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29例,Ⅲ/Ⅳ级患者9例(P<0.001)。BPA后6 min步行距离从360(290,442)m增加至449(376,505)m(P<0.05)。肺灌注Meyer评分从0.54(0.53,0.58)降至0.50(0.44,0.58,P<0.001)。21例患者的NT-proBNP从1 285(606,2 794)ng/L降至472(148,745)ng/L(P<0.05)。右心室基底内径由术前的54(41,54)mm降至42(34,49)mm(P<0.001)。6例次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6/95)。结论对于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CTEPH患者,BPA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改善肺灌注及右心功能,且安全性高,是CTEPH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治疗
  • 作者: 谢万木 熊长明 杨媛华 翟振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 1000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随着手术、介入、靶向药物的开发以及综合治疗策略的观念更新,CTEPH患者的预后已有显著改善。但CTEPH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很大挑战,如何正确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识别和诊断CTEPH?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表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何以研究推动CTEPH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与CTEPH诊治中心建设?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阐述对CTEPH诊治与研究的思考。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栓塞 影像学 CT肺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99Tcm-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A)肺灌注断层显像评价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对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BPA治疗的25例CTEPH患者[男4例、女21例,年龄(56.5±12.3)岁],分析BPA干预对肺叶/肺段灌注改善的疗效,分别计算BPA干预肺叶/肺段灌注改善与未改善的比例。对BPA术前、4~6次BPA后的肺灌注断层显像的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比(PPDs%)进行对比分析(配对t检验)。分别分析BPA术前及术后PPDs%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间的相关性,以及BPA后PPDs%下降百分比与mPAP下降百分比间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对于25例患者的150个肺叶,BPA术前有96.00%(144/150)的肺叶存在灌注异常并行BPA干预,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和未改善的肺叶分别占11.11%(16/144)、57.64%(83/144)和31.25%(45/144)。对于25例患者的450个肺段,BPA术前有62.44%(281/450)的肺段存在灌注异常并行BPA干预,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和未改善的肺段分别占30.60%(86/281)、37.37%(105/281)和32.03%(90/281)。BPA术后PPDs%较术前明显降低[(39.08±10.88)%与(57.88±10.46)%;t=10.40,P<0.001];BPA术后mPAP较术前亦明显减低[(32.36±10.57)与(49.08±10.23) mmHg;1 mmHg=0.133 kPa; t=10.25,P<0.001]。BPA术前和术后PPDs%与同期mPAP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0.01和0.27,P值:0.953和0.199),但BPA前后PPDs%下降百分比与mPAP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0.40,P=0.045)。结论BPA可显著改善CTEPH患者的肺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肺灌注断层显像可用于评价CTEPH患者BPA的疗效。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血栓栓塞 血管成形术,气囊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99m锝聚集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CPTE)的增强MR影像特征与肺血管阻力(PV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且进行增强MR检查的中心型CPTE患者共39例,评估其肺动脉影像学特征。根据其中33例患者的右心导管数据,以PVR=1 000 dyn·s·cm-5为阈值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增强MR影像特征差异,并以性别、年龄、病程、胸膜增厚、双侧支气管扩张、受累血管节段数、血栓数及血栓部位管壁延迟强化节段数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39例中心型CPTE患者受累肺动脉多表现为管腔扩张(168段,43.30%)以及管壁延迟强化(122段,31.52%)。血栓处动脉以管腔扩张发生率最高(66段,52.80%)。PVR<1 000 dyn·s·cm-5组的血栓多于PVR≥1 000 dyn·s·cm-5组(χ2=9.55,P=0.002),血栓部位管壁延迟强化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P=0.344)。PVR<1 000 dyn·s·cm-5组双侧支气管动脉扩张发生率高于PVR≥1 000 dyn·s·cm-5组(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较少受累血管节段数及双侧支气管动脉扩张与较低PVR相关。结论增强MRI有助于精准评估中心型CPTE患者肺动脉管腔异常和管壁重构情况,这对于病情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栓栓塞 肺动脉 磁共振成像 肺血管阻力
  • 简介:摘要目的对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04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EA的CTEPH患者76例,其中发生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7例,9例采用BPA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PEA及BPA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超声心动图、WHO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数据,并在末次BPA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A术后残余/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22.4%(17/76)。9例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PEA术后进行了BPA治疗,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2.6±10.8)岁,年龄范围为36~71岁。PEA术后与BPA治疗前的间隔时间为(54.9±64.5)个月,进行BPA次数为(2.7±1.1)次。末次BPA后与首次BPA治疗前相比,mPAP从(41.1±9.1) mmHg降低至(35.0±5.6) mmHg(t=3.21,P=0.012),PVR从(601.3±289.4) dyn·s/cm5降低至(414.5±284.1) dyn·s/cm5(t=1.10,P=0.386)。BPA前后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PA治疗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7例,Ⅲ/Ⅳ级患者2例,治疗后均达到Ⅰ/Ⅱ级(Z=1.41,P=0.157)。在BPA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咯血,经内科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在BPA术后4个月后死于脑出血。结论BPA可进一步降低CTEPH患者PEA术后的肺动脉高压及改善右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血栓栓塞 效率,有效性 安全性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 简介:摘要动脉肺动脉高压(PAH)以进行性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批准用于治疗PAH的靶向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正确应用这些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PA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快达到并维持低危状态。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初始联合治疗、足量给药的原则,并根据危险分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因此,严格密切的随访对PAH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PAH患者的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详述PAH的治疗原则。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抗高血压药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法探讨肺动脉压力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表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及宣武医院住院的慢阻肺患者319例,年龄>40岁且处于慢阻肺稳定期,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急性加重或全因死亡。将年龄、体质指数、吸烟指数、急性加重史、改良的英国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及右室内径作为聚类指标将患者分类,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项聚类指标转换为4项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70.1%。以提取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共将患者分为4类,每类包含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不同分级且在年龄、症状、肺功能损害程度及肺动脉压力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各类特征进行总结,第1类:年轻、肺功能损害较重、肺动脉压力较低、预后好,第2类:老年、肺功能损害较轻、肺动脉压力较高、预后较差,第3类:年轻、肺功能损害重、肺动脉压力正常、预后较好,第4类:老年、肺功能损害较重、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预后差。结论基于肺动脉压力的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评估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或死亡风险,提示肺动脉高压作为一种慢阻肺表型具有预后评估作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肺动脉高压 聚类分析 预后 表型
  • 简介:前两天,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脊髓神经病接受高压氧治疗,病变逐渐恢复,病人及家属都很高兴。这一天,家人扶着他准备去治疗,没想到就在这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随即昏倒在地,当医务人员赶到时,发现患者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大汗,呼吸、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患者呼吸衰竭。经过积极抢救,患者的神志、血压才逐渐恢复正常。为明确诊断,患者进行了CT肺血管造影,证实两肺存在多发肺栓塞,下肢彩色血流超声显示,

  • 标签: 多发肺栓塞 CT肺血管造影 高压氧治疗 心梗 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
  • 简介:摘要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紧急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肺动脉内血栓,降低肺动脉压力,快速恢复血流动力学,纠正右心功能不全,但血小板减少是溶栓相对禁忌。急性高危肺栓塞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能否进行溶栓治疗,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决策是临床上面临的挑战,现报道一例通过溶栓治疗成功的急性高危肺栓塞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