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是连接足与下肢的关键结构,在创伤后极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骨坏死治疗的目标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尽可能地保留踝关节及后足功能。本文拟从骨的解剖及生物特性、骨坏死临床分期、骨坏死的保守治疗和传统手术方法及骨假体的最新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距骨坏死 踝关节融合术 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 3D打印 全距骨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打印骨假体治疗塌陷性骨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8例采用个性化三维打印骨假体进行假体置换治疗的严重骨塌陷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0岁(范围:22~65岁)。左侧骨塌陷5例,右侧3例,病程29.7周(范围:6~96周)。采集对侧健康骨骨性CT数据进行镜像设计,采用电子束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假体。骨体部假体采用钛合金材料(Ti6Al4V),胫关节骨侧关节面假体采用钴铬钼合金材料(Co-Cr-Mo),并对下关节面进行微孔处理。术前通过数字化三维有限元分析与实体对比,测量假体的解剖匹配性。手术采用踝正中长切口,完整取出塌陷坏死骨,植入上述假体。患者术后3、6、12个月于门诊复查。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影像学数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术后足底压力分布相关参数。多次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的骨假体解剖结构与对侧健康骨完全一致,适配性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2个月(范围:12~48个月)。患者术前踝关节背伸角度为(7.6±5.7)°,术后12个月时为(14.2±6.6)°(t=-2.67,P=0.03);术前踝关节跖屈角度为(22.0±9.9)°,术后12个月时为(29.2±8.7)°(t=-8.95,P<0.01)。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M(QR)]3.0(0.8)分,术后3个月为2.5(1.0)分,术后6个月为1.5(1.0)分,术后12个月为1.0(1.0)分(F=20.00,P<0.01)。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为(26.3±6.6)分,术后3个月为(70.1±2.2)分,术后6个月为(76.0±3.4)分,术后12个月为(79.3±4.2)(F=56.81,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影像学检查均示假体位置稳定,无下沉迹象,无需行二期踝关节融合或翻修术,骨高度为(34.6±3.5)mm,与术前高度(27.6±6.0)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2);健侧足底压力为(350.6±29.6)N,最大压力为(629.9±26.1)N、患侧的足底压力为(212.3±9.7)N,最大压力为(521.4±14.4)N;健侧前、后足负荷分别为(38.1±2.8)%、(24.6±2.5)%,患侧分别为(11.5±2.0)%、(21.1±1.8)%。结论个性化三维打印骨假体能恢复正常骨的解剖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临床疗效较好,对于足底压力的影响主要在于健侧负重增加和患侧重心后移。

  • 标签: 距骨 假体和植入物 足底压力分析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唐氏入路行后踝清理术治疗骨后结节撞击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后结节撞击症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15~65(36±7)岁,左足31例,右足33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唐氏入路关节镜下后踝清理术,即患者取侧卧位,取外踝尖入路及跟腱后外侧入路构建关节镜通道。手术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影像学评估,并进行前后对比检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5.6±4.2)个月,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4±11)分,末次随访时为(92±9)分(P<0.05);术前疼痛VAS为(4.5±3.0)分,末次随访时为(1.0±0.3)分(P<0.05)。影像学评估中术前骨后结节与切线的垂线距离为(4.0±2.0)mm,跟骨后关节面后缘与切线的垂线距离为(-8.4±4.2)mm,术后骨后结节向后方与切线的垂直距离平均值为(-7.9±4.6)mm,术后下关节裸露距离为(-2.1±3.0)mm。结论经唐氏入路关节镜下清理骨后结节可有效缓解因骨后结节问题而引起后踝撞击症的症状,具有避免手术反复更换体位、消毒铺单等,减少感染可能等优点。

  • 标签: 距骨 距骨后结节骨折,后踝撞击症 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