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黏液肿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发生恶变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肿瘤外科收治的及多中心胰腺囊肿瘤数据库收录的347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胰腺MC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其中资料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9例,来自多中心胰腺囊肿瘤数据库248例。男性50例(14.4%),女性297例(85.6%);平均年龄48.6岁(范围:24~77岁)。根据2010年WHO胰腺肿瘤的命名及分类,对347例胰腺MCN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病理学诊断。根据回顾性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包括黏液囊腺瘤及其伴低、中级别异型增生)和恶性病变组(包括黏液囊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浸润癌)。收集统计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MCN发生恶变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347例患者中,24例为恶性病变,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甲胎蛋白、CA19-9、CA125、肿瘤最大径及肿瘤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肿瘤最大径为MCN发生恶变的独立预后因素(OR=1.023,95% CI:1.002~1.045,P=0.035)。结论年龄、性别、CEA、CA19-9、CA125、肿瘤最大径及肿瘤部位是MCN恶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其中术前肿瘤最大径是MCN发生恶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囊性,粘液性和浆液性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细胞型。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型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组织病理学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发生在成人的胰母细胞瘤十分罕见。本文报告1例成人胰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显示胰母细胞瘤无典型的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单发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病理学显著特征为肿瘤可向腺泡细胞、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方向分化,均可见鳞状小体结构。胰母细胞瘤需与胰腺腺泡细胞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实假乳头状肿瘤相鉴别,其长期预后及治疗策略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胰母细胞瘤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大部分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肿瘤进展快,患者预后差。研究导致胰腺癌进展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之一,巨噬细胞通过响应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作用极化为表达M2表型的TAMs,并通过辅助免疫逃逸、促使肿瘤周围纤维化、调控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增殖等多种机制调节胰腺癌的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TAMs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腺癌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外科治疗过程中仍有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小的无功能神经内分泌治疗是否均需手术切除;对转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是否均需要切除;局限性肿瘤切除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对小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应选择规则切除还是局部切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一些来源于真实世界的研究已经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未来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有望对这些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黄疸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恶性梗阻黄疸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0例,女51例;年龄为(69±9)岁,年龄范围为39~85岁。121例患者中,112例行开腹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全腹腔镜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后黄疸消退情况。(2)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术后黄疸消退情况:121例患者中,97例术后黄疸消退良好,24例术后黄疸消退不良。(2)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合并糖尿病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t=-2.073, χ2=10.201,P<0.05)。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和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258,0.129,95%可信区间为0.087~0.769,0.023~0.726,P<0.05)。结论术前总胆红素、合并糖尿病、术后胰瘘是恶性梗阻黄疸患者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合并糖尿病和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疾病 恶性梗阻性黄疸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黄疸消退不良 糖尿病 胰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