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体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60~79岁[(68.3±5.0)岁]。患者均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40例采用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进行保温(闭环组),40例采用医用加温垫进行保温(保温组),40例采用常规棉被进行保温(对照组)。记录三组佩戴体温传感器8 min(T0)、麻醉诱导时(T1)、麻醉诱导后30 min(T2)、麻醉诱导后60 min(T3)、毕(T4)及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20 min时(T5)的核心体温。比较三组术前和T4时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三组中低体温发生率、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住院时间(手术当天至出院时间)及使用设备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T0时三组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闭环组核心体温[(36.61±0.28)℃]高于保温组[(36.45±0.28)℃]和对照组[(36.44±0.27)℃](P<0.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36.46±0.28)℃、(36.40±0.30)℃、(36.45±0.37)℃、(36.50±0.27)℃]高于保温组[(36.32±0.31)℃、(36.24±0.26)℃、(36.28±0.30)℃、(36.24±0.31)℃]和对照组[(36.12±0.30)℃、(35.98±0.28)℃、(35.73±0.31)℃、(35.81±0.32)℃](P<0.05),保温组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T1时闭环组核心体温较T0时升高(P<0.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较T0时降低(P<0.05)。T1~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均在设置的目标温度范围内。术前三组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闭环组TT[(18.9±1.7)s]、PT[(11.9±0.7)s]、APTT[(35.5±3.3)s]和保温组TT[(18.8±1.7)s]、PT[(11.6±0.8)s]、APTT[(35.7±3.4)s]均短于对照组[(20.9±1.3)s、(13.0±0.8)s、(38.7±3.4)s](P<0.05)。T4时闭环组和保温组APTT较术前延长(P<0.05);T4时对照组TT、PT、APTT较术前延长(P<0.05)。闭环组中低体温发生率[18%(7/40)]、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3%(1/40)]和保温组中低体温发生率[33%(13/40)]、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8%(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30/40)、33%(13/40)](P<0.05)。闭环组拔管时间[(12.5±3.6)min]和保温组拔管时间[(13.2±3.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对照组[(16.6±4.0)min]明显缩短(P<0.05)。三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过敏、压疮等不良反应。结论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维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核心体温,改善凝血功能,预防体温,减少寒颤,缩短拔管时间,且不增加其他不良事件风险,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老年 股骨颈骨折 低温 围手术期 全程闭环体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中血液回收(IBS)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中血液保护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50例;年龄27~64岁[(44.6±8.3)岁]。损伤节段:T11~L1 30例,T10~L1 45例,T11~L2 30例,L1~L3 6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37例应用ANH进行血液保护(A组),37例应用IBS进行血液保护(B组),37例应用ANH联合IBS进行血液保护(C组)。记录A组和C组放血前(T0)、放血后10 min(T1)、自体血回输前(T2)、回输血结束后30 min(T3)4个时相点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B组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0)、手术开始前(T1)、自体血回输前(T2)及回输血结束30 min后(T3)记录检测相同指标。比较三组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及输注率、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及输注率、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T0时,三组MAP、CV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A、C组MAP较B组降低(P<0.05);T2时,三组CVP较T0时降低(P<0.05)。T1和T2时,A、C组Hb、Hct较B组降低(P<0.05);T2和T3时,三组Hb、Hct较T0时降低(P<0.05)。T2和T3时,三组PT、AAPT较T0时延长(P<0.05),尚在正常范围内;T3时,A、C组PT、APTT低于B组(P<0.05)。三组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5.4±226.8)ml ∶(1 037.8±270.1)ml ∶(1 003.5±198.7)ml](P>0.05)。C组红细胞输注量为(275.0±95.7)ml,显著低于A组[(450.0±119.5)ml]和B组[(487.5±127.5)ml](P<0.05);三组红细胞输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7/37) ∶22%(8/37) ∶11%(4/37)](P>0.05);三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233.3±60.6)ml ∶(282.9±81.0)ml ∶(216.7±76.4)ml]及输注率[14%(5/77) ∶19%(7/37) ∶8%(3/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感染发生率[5%(2/37) ∶8%(3/37) ∶8%(3/37)]及住院时间[(10.9±2.7)d ∶(12.0±3.1)d ∶(11.0±2.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而言,ANH联合IBS可以减少中异体输血需求,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脊柱骨折 血液稀释 血液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