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CT 45 keV低能级虚拟单能图像(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显示及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前行双能CT检查的5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增强静脉期图像,经双能后处理软件获得2组图像,分别为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30% 80 kV+70% 140 kV)。由1名高年资和1名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以5分Likert法独立评估2组图像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总体显示评分。高年资医师进一步对各解剖亚区(梨状窝、咽后壁、环后区)下咽癌病灶的显示以及判断深部侵犯(食管入口、带状肌、椎前肌)进行评分,并以盲法分别利用这2组图像对所有病灶进行T分期。以病理T分期(手术病例)或临床T分期(非手术病例)为金标准,计算2组图像T分期的准确度。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图像评分的差异,采用McNemar-Bowker检验比较2组图像T分期准确度的差异。结果高年资医师对45 keV VMI及标准混合图像总体显示评分为3.5(3,4)分和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3,P<0.001);低年资医师的评分为3(3,4)分和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P<0.001)。45 keV VMI对梨状窝、咽后壁及环后区病灶显示评分和侵犯带状肌的评分均高于标准混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对侵犯食管入口和椎前肌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对下咽癌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7.9%(51/58)和81.0%(4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P=0.189)。结论45 keV 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的病灶显示和评价侵犯带状肌优于标准混合图像,对T分期的准确度有限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判断食管入口和椎前肌是否受侵犯无明显优势。

  • 标签: 下咽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图像 T分期
  • 简介:摘要内耳畸形可分为迷路未发育、初始听泡、耳蜗未发育、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全、不完全分隔型、大前庭导水管、前庭半规管畸形、蜗神经孔异常、前庭蜗神经异常。不完全分隔Ⅱ型和大前庭导水管与SLC26A4基因有关,不完全分隔Ⅲ型为一些X-连锁耳聋的表现。耳蜗发育不全可以与一些综合征性耳聋有关。对内耳畸形的完整评估应包括利用MRI对前庭蜗神经的评估。

  • 标签: 内耳 先天畸形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经病理证实的EL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密度、骨质破坏、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DWI及动态增强特点。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病灶和同侧翼内肌ADC值的差异。结果19例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其中1例为双耳发病。CT主要表现为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稍高。CT值为(78.6±21.9)HU。19耳病灶骨质呈虫蚀样侵蚀破坏,肿块内大量残存骨质。骨质破坏累及中耳乳突16耳、颈静脉孔11耳、半规管10耳、面神经管7耳、内听道9耳。16耳肿块T1WI、T2WI上均为中央等信号伴周围高信号,4耳T1WI上无明显高信号。T1WI上高信号部分呈周围环绕分布10耳、偏一侧分布5耳、全病灶散在分布1耳。9耳肿块内部出现血管流空影,2耳T2WI图像上见液-液平面。T1WI、T2WI均为等信号部分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其余部分不强化。14耳行DWI,扩散未见明显受限,ADC值[(1.25±0.08)×10-3 mm2/s]高于翼内肌(t=4.437,P=0.001)。2耳行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趋势。结论EL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骨质呈虫蚀样破坏,T1WI上肿块周边部分明显高信号,扩散多不受限,有助于术前精确诊断。

  • 标签: 内淋巴囊 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96例颞骨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在手术前2周内行颞骨常规MRI及RESOLVE-DWI检查,分别观察肿瘤大小(最大层面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界及强化程度等图像特征,以及记录通过后处理软件在表观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上选择肿瘤实性区域手动绘制类圆形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I信号特征及ADC值。绘制单独及联合常规MRI征像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颞骨良、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诊断效能。结果良性肿瘤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44.63±12.97)岁,肿瘤大小(2.39±0.89)cm,类圆形/浅分叶41例、不规则形18例,边界清晰52例、模糊7例,信号均匀37例、不均匀22例,轻中度强化34例、明显强化25例;恶性肿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50.27±17.25)岁,肿瘤大小(2.58±1.16)cm,类圆形/浅分叶23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晰17例、模糊20例,信号均匀27例、不均匀10例,轻中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28例。良、恶性颞骨肿瘤间,除肿瘤边界和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外,患者年龄、性别以及MRI图像其他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颞骨恶性肿瘤的ADC值为(0.91 ± 0.23) ×10-3 mm2/s,低于良性肿瘤组的(1.09 ± 0.32) ×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 P<0.01)。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95%可信区间0.639~0.903)和0.727(95%可信区间0.565~0.889),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8.42%、85.71%、75.08%和63.16%、71.43%、66.35%。联合应用常规MRI征象及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AUC值为0.907(95%可信区间0.816~0.998),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47%、80.95%和86.19%。联合应用常规MRI及RESOLVE-DWI的AUC显著高于分别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Z=2.463、2.243, P值均<0.05)。结论常规MRI及RESOLVE-DWI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其鉴别诊断效能。

  • 标签: 颅骨肿瘤 颞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分段读出平面回波 表观弥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