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 HECTD1(circ-HECTD1)是否通过调控miR-98-5p/酪氨酸蛋白激酶A4(EPHA4)的表达参与氧糖剥夺(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检测神经元中circ-HECTD1、miR-98-5p和EPHA4之间的靶向关系,并将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条件下培养24 h)与OGD 6 h、12 h、24 h组(予OGD处理6 h、12 h、24 h)以及OGD+Vector组与OGD+circ-HECTD1组、OGD+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si-NC)组与OGD+siRNA circ-HECTD1(si-circ-HECTD1)组、OGD+微小RNA(miRNA)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与OGD+miR-98-5p模拟物(miR-98-5p mimic)组、OGD+miRNA抑制物阴性对照(anti-miR-NC)组与OGD+miR-98-5p抑制物(anti-miR-98-5p)组、OGD+miR-98-5p mimic+pcDNA组与OGD+miR-98-5p mimic+EPHA4组、OGD+si-circ-HECTD1+anti-miR-NC组与OGD+si-circ-HECTD1+anti-miR-98-5p组,分别转染pCD5-ciR空载体、pCD5-ciR-circ-HECTD1过表达载体、si-NC、si-circ-HECTD1、miR-NC、miR-98-5p mimic、anti-miR-NC、anti-miR-98-5p至神经元,以及共转染miR-98-5p mimic和pcDNA3.1空载体、miR-98-5p mimic和pcDNA3.1-EPHA4过表达载体、si-circ-HECTD1和anti-miR-NC、si-circ-HECTD1和anti-miR-98-5p至神经元,OGD处理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circ-HECTD1、miR-98-5p和EPHA4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PHA4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采用试剂盒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结果(1)circ-HECTD1能够与miR-98-5p靶向结合,miR-98-5p能够与EPHA4 3'翻译区靶向结合。(2)与对照组比较,OGD 6 h、12 h、24 h组神经元中circ-HECTD1表达均明显升高,miR-98-5p表达均明显降低,EPHA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OGD+Vector组比较,OGD+circ-HECTD1组神经元中circ-HECTD1的表达明显升高,miR-98-5p的表达明显降低;与OGD+si-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组神经元中miR-98-5p的表达明显升高,EPH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与OGD+miR-NC组比较,OGD+miR-98-5p mimic组神经元中miR-98-5p的表达明显升高,EPHA4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与OGD+anti-miR-NC组比较,OGD+anti-miR-98-5p组神经元中miR-98-5p的表达明显降低,EPHA4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OGD+si-circ-HECTD1+anti-miR-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anti-miR-98-5p组神经元中EPH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OGD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活性明显升高;与OGD+si-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活性明显降低;与OGD+si-circ-HECTD1+anti-miR-NC组比较,OGD+si-circ-HECTD1+anti-miR-98-5p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活性明显升高;与OGD+miR-NC组比较,OGD+miR-98-5p mimic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活性明显降低;与OGD+miR-98-5p mimic+pcDNA组比较,OGD+miR-98-5p mimic+EPHA4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低circ-HECTD1后可通过靶向调控miR-98-5p/EPHA4的表达,从而改善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 标签: 环状RNA HECTD1 miR-98-5p 酪氨酸蛋白激酶A4 氧糖剥夺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通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使海岸工程通航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管理的运用与执行。文章通过对目前影响我国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限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方法,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航能力的不断提高。

  • 标签: 港口航道 海岸工程 通航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对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PC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43例,年龄(48.78±3.51)岁,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前检测血清MCP-1、IMA水平。分析血清MCP-1、IMA水平对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CP-1、IMA水平对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10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55例(50.93%),预后不良53例(49.07%);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MCP-1、IMA水平分别为(16.83±2.95)ng·dl-1、(10.95±1.85)μg·L-1,高于预后良好组(13.76±2.18)ng·dl-1、(8.62±1.67)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P-1、IMA水平可影响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均OR>1,P<0.05)。绘制ROC发现,血清MCP-1、IMA水平及联合检测预测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0.7,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PCCI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受血清MCP-1、IMA水平的影响,且可根据上述指标水平预测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缺血修饰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源影像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CTA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35例术前经CTA影像确诊的AVBO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84 (62.40±13.46)岁。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观察靶血管远端栓塞、颅内出血等围手术期事件、血管内取栓相关并发症;依据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值评定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预后良好组的CTA pc-ASPECT评分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值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的早期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4例(97.1%)血管成功再通,6例术中发生靶血管远端栓塞,22例(62.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CTA pc-ASPECT评分比较P值均<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对CTA pc-ASPECT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930(95%可信区间0.850~1.000),最佳界点值是7.5分(灵敏度72.7%,特异度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pc-ASPECT评分≥8分为AVBO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23.850,95%可信区间2.005~283.704, P<0.05)。结论CTA pc-ASPECT评分可独立预测AVBO患者血管内治疗早期临床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后循环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接法和直接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67例,其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51~74岁。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直接机械取栓治疗者34例纳入直接取栓组,采用静脉阿替普酶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桥接治疗者33例纳入桥接治疗组。术后即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术后48 h复查CT评估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90 d内病死率。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上述各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因分型、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1%(3/33)和32.4%(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5, P<0.05)。桥接治疗组术后第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占比高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51.5%(17/33)和29.4%(10/34),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401, P>0.05);桥接治疗组、直接取栓组术后血管再通率和术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75.8%(25/33)、58.8%(20/34)和27.3%(9/33)、29.4%(1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颅内出血1例(3.03%),直接取栓组则无一例并发颅内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4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为1.208(1.059~1.377), P<0.01]。结论直接取栓治疗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 标签: 卒中 后循环 桥接治疗 机械取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脑梗死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大鼠缺血性卒中后血浆激肽释放酶、缓激肽1受体与脑梗死预后的关联机制。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4组:卒中模型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50 μl、10只),重组血管舒缓素酶抑制剂DX-88处理组(静脉注射DX-88 30 μl/次、10只),静脉注射新型缓激肽B1受体拮抗剂R-954处理组(静脉注射R-954 30 μl/次、10只),DX-88+R-954联合处理组(同时静脉注射血浆激肽释放酶和缓激肽1受体的抑制、10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血浆激肽释放酶、缓激肽1受体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分析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转录水平,采用神经功能量表对实验大鼠的脑神经损伤进行评分以及计算实验大鼠脑梗死面积和脑肿胀情况评估脑神经损伤,通过脑梗死面积评估大脑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DX-88处理组、R-954处理组、DX-88+R-954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别为(5.35±1.35)分、(6.49±1.16)分、(4.92±0.92)分,较脑卒中模型组(11.17±2.18)分降低(F=15.589,P=0.022)。与脑卒中模型组脑梗死面积(8.26±1.24)mm2比较,DX-88处理组脑梗死面积(4.35±1.05)mm2、R-954处理组(5.43±0.26)mm2及DX-88+R-954组(3.88±0.13)mm2减小(F=13.476,P=0.034)。在脑肿胀相对面积增长的比较上,DX-88组、R-954组、DX-88+R-954组分别为(31.28±7.45)%、(35.19±8.57)%、(19.68±3.14)%,较脑卒中模型组(74.26±15.66)%小(F=16.587,P=0.026)。DX-88处理组、DX-88+R-954组血浆激肽释放酶蛋白较脑卒中模型组下降(均P<0.05),R-954处理组、DX-88+R-954组缓激肽1受体mRNA表达较脑卒中模型组下降(均P<0.05),以上结果表明血浆激肽释放酶和缓激肽1受体的拮抗抑制剂发挥了作用。脑卒中模型组IL-1β、TNF-α、Caspase-3 mRNA转录水平较DX-88处理组、R-954处理组、DX-88+R-954组高(F=12.665、14.574、13.665,P=0.021、0.015、0.003)。结论血浆激肽释放酶、缓激肽1受体功能受到抑制时对脑缺血卒中造成的脑神经可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脑梗死预后。

  • 标签: 卒中 血浆激肽释放酶 受体,缓激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酮饮食添加治疗对儿童癫痫发作、脑电图(EEG)变化及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断的癫痫患儿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生酮饮食。对比2组患儿Gesell发育量表评分,评价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和EEG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78.69%(48/61例)比54.10%(33/6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4,P<0.05)。观察组患儿EEG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81.97%(50/61例)比55.74%(34/6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3,P<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5个能区及总发育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64±13.29)分比(46.04±12.86)分、(54.84±12.18)分比(47.62±11.91)分、(54.44±10.70)分比(44.31±11.56)分、(51.48±12.99)分比(42.04±11.18)分、(57.88±11.04)分比(47.42±13.16)分、(275.28±54.71)分比(227.42±55.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7、5.887、6.003、5.889,6.007、6.010,均P<0.05)。结论生酮饮食可明显减少癫痫患儿的癫痫发作、改善EEG和神经行为发育。

  • 标签: 癫痫 生酮饮食 脑电图 神经行为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机械血栓去除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能显著降低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疗效。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了解使用BGC的血栓去除术的疗效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首次接受Solitaire支架开通治疗的急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采用球囊导引导管和采用普通导引导管的患者分为球囊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被试术前状况、术中情况和术后90 d内临床结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的取栓术的取栓次数显著少于使用普通导引导管的取栓次数。球囊组被试的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机械取栓手术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相比于使用普通的导引导管具有优势,能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

  • 标签: 球囊导引导管 急性前循环闭塞 机械血栓去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