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术中需要临时心脏起搏(TCP)保护的适应证。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永久HBP的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Ⅰ组:HBP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治疗心力衰竭组;Ⅱ组: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组;Ⅲ组:间歇性高度AVB组。HBP术中TCP方法:①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②应用待植入其他部位的永久起搏导线临时放置在右心室作为过渡进行临时起搏。结果共入选398例患者,年龄(65±12)岁,年龄范围11~94岁,男227例。其中Ⅰ组64例,Ⅱ组296例,Ⅲ组38例。HBP术中起搏导线找寻HBP位点或导线旋入固定过程中,Ⅰ组43.8%(28/64)的患者发生了高度AVB需要TCP保护完成手术。Ⅱ组43.2%(16/37)的有晕厥史的患者在HBP术中启动了TCP;无晕厥史(0.4%)的患者需要应用TCP比例显著低于有晕厥史(43.2%)的患者(P<0.01)。Ⅲ组中47.4%(18/38)的患者由基础窦性心律或间歇高度AVB转变为高度AVB,需要在TCP保护下完成HBP。结论HBP术中,对于LBBB、间歇性高度AVB及伴晕厥史的高度AVB或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均应施行保护性TCP。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束起搏 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