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检验医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支撑学科,在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与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是数字信息时代,高新检测技术、计算机科学及互联网大数据等,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下如何借助信息科技革命实现检验医学新发展是检验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回顾检验医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检验医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求开创检验医学发展新局面。

  • 标签: 检验医学 支撑平台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调研全国二级及三级医院急诊检验现状和发展需求。方法2021年2月1日至3月1日,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方法,调研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级及三级医院。调研内容涉及急诊检验的场地、人员与设备配置、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周转时间(TAT)、试剂耗材管理、分析前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危急值管理、生物安全等各个方面。结果本次调研共收集到2 187份调研问卷,剔除部分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 503份,其中二级医院755份,三级医院748份。29.41%(220/748)的三级医院日均急诊患者量超过300人次,而76.69%(579/755)的二级医院日均急诊患者量不足100人次;24.47%(183/748)的三级医院日均急诊检验测试量超过5 000个,93.51%(706/755)的二级医院日均急诊测试量不足2 000个;在设置有独立急诊检验单元的医院中,68.79%(238/346)的三级医院急诊检验单元面积在100 m2以下;总计56.02%(842/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无固定工作人员;8.65%(130/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生化免疫设备无加急通道;8.38%(126/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无试剂耗材出入库记录;24.62%(370/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未定期进行不合格标本统计工作;58.62%(881/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未设置急诊检验标本的优先级;48.64%(731/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没有监测标本全流程的功能;7.32%(110/1 503)的医院急诊检验未就危急值相关问题与临床进行沟通;50.23%(755/1 503)的急诊检验参研者表示目前实验室不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结论调研较客观地呈现了我国急诊检验现状和发展需求,也反映出在临床沟通、场地和人员配置、急诊标本分级、试剂耗材管理、信息化建设、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尚有很多需重点改进的流程或理念,应得到管理者较广泛的关注。

  • 标签: 急诊室,医院 临床实验室技术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 问卷调查
  • 简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强调和倡导,要强化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升,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对学习方法进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微课辅助作用的发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探究方式和自主思考模式,实现人文素养、语言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提升。本文主要对微课辅助下的初中语文自主课堂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究。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辅助;自主课堂构建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58-01一、微课的内涵与价值微课主要指的是微型视频网络在线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借助短视频形式内容将教学知识形象、生动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以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依据,在教学中将视频作为重要载体和支撑,对教学环节开展的过程以及专门针对某一主题、某一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阐释的教学活动的记录。微课视频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案例片段或者课堂教学视频,其中也囊括了基于这些知识点的相关教学构思、教学素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后测验等,是实现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自学反馈、教师点拨提升的重要辅助性教学资源。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不强,如果缺少兴趣的引导,学生很难实现自身课堂注意力的充分聚焦、也难以静心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加之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经典散文等,这些一般都要求学生进行深刻记忆,这样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惧和抵触心理,主观上对学习进行逃避,而微课视频的应用则能够实现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强化了课堂教学趣味性、新颖性的提升,而且可以有效串联起知识线索,借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形式实现学生基于知识内容的灵动记忆与灵活运用,有效避免或减少传统语文固化教学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同时,微课视频以多变灵活的方式和活泼生动的载体创造新兴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模式,在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上、在传统教学弊端和问题的规避上,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教育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丰富和拓展,也为教学的开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二、微课辅助下的初中语文自主课堂构建策略(一)借助微课播放声音视频,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对古诗词的标准读音进行播放,特别是那些带有浓浓情感、平仄押韵、能够激发认知共鸣的诵读,让学生对诗词中充满的韵律之美有充分的体验和感知,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标准读音,强化初中生诗词诵读兴趣和欲望的有效激发,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进入到诗词的鉴赏过程之中。在《沁园春•雪》的阅读鉴赏教学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了标准化的读音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们尽可能地模仿并且边阅读、边体味,让学生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再运用微课,播放了一段红军战胜敌人之后喜笑颜开电影的微视频,学生们就能够被这样的画面做充分的吸引,带着对一代伟人的景仰之情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在现代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适宜的音乐作为伴奏,或清澈见底、或温柔细腻、或波涛汹涌、或慷慨激昂,让学生在三月配乐的诵读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景之美和旋律之美,这样有助于学生诗词鉴赏兴趣的提升。(二)借助微课拓展知识信息,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而且也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提供给了学生与教师,让他们在空间交流和思维碰撞中更便捷、更直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提供与服务功能,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相关视频的链接,从互联网中找寻相关的资料和习题,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章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微课对《纪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鲁迅先生的文章片段进行搜集,可以让专门安排一节课对于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进行讲解和阐释,可以将这几篇文章具体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再借助微课放映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以及代表作和写作特点的专题纪录片,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于《朝花夕拾》、《呐喊》等鲁迅先生的文集进行阅读拓展,这样学生们的知识内容、写作素材就能够得到丰富和提升。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互联网上优秀的微课课件以及对于某一类问题的归纳讲解视频等。(三)借助微课实施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领悟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对于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章节运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上传到教学平台之中,让学生们对照课件和视频材料进行充分的课前学习,并且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实施相互之间的网上交流,借助网络将自身学习的效果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充分地向教师反馈,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们自学过程的基本情况、主要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是什么、总体学习是否达到规定目标或预期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对薄弱点、疑惑点以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阐释。同时,教师还以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为媒介将作业呈现给学生、把学生作业收上来、修改评价后再反馈给学生,笔者还依托互联网构建了初中语文课程的班级群,一些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和技巧习惯,一些对语文问题的整合与归纳、推理与演绎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上传到群空间中供学生们学习与借鉴。三、结语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借助微课强化自主课堂的构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微课播放声音视频,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借助微课拓展知识信息,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力;借助微课实施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领悟力。参考文献1应志浩.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自主课堂的构建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8).2李翠珍.基于微课模式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9(2).3李磊.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8(11).

  • 标签:
  • 简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强调和倡导,要强化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升,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对学习方法进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微课辅助作用的发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探究方式和自主思考模式,实现人文素养、语言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提升。本文主要对微课辅助下的初中语文自主课堂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究。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辅助;自主课堂构建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58-01一、微课的内涵与价值微课主要指的是微型视频网络在线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借助短视频形式内容将教学知识形象、生动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以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依据,在教学中将视频作为重要载体和支撑,对教学环节开展的过程以及专门针对某一主题、某一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阐释的教学活动的记录。微课视频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案例片段或者课堂教学视频,其中也囊括了基于这些知识点的相关教学构思、教学素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后测验等,是实现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自学反馈、教师点拨提升的重要辅助性教学资源。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不强,如果缺少兴趣的引导,学生很难实现自身课堂注意力的充分聚焦、也难以静心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加之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经典散文等,这些一般都要求学生进行深刻记忆,这样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惧和抵触心理,主观上对学习进行逃避,而微课视频的应用则能够实现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强化了课堂教学趣味性、新颖性的提升,而且可以有效串联起知识线索,借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形式实现学生基于知识内容的灵动记忆与灵活运用,有效避免或减少传统语文固化教学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同时,微课视频以多变灵活的方式和活泼生动的载体创造新兴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模式,在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上、在传统教学弊端和问题的规避上,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教育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丰富和拓展,也为教学的开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二、微课辅助下的初中语文自主课堂构建策略(一)借助微课播放声音视频,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对古诗词的标准读音进行播放,特别是那些带有浓浓情感、平仄押韵、能够激发认知共鸣的诵读,让学生对诗词中充满的韵律之美有充分的体验和感知,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标准读音,强化初中生诗词诵读兴趣和欲望的有效激发,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进入到诗词的鉴赏过程之中。在《沁园春•雪》的阅读鉴赏教学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了标准化的读音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们尽可能地模仿并且边阅读、边体味,让学生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再运用微课,播放了一段红军战胜敌人之后喜笑颜开电影的微视频,学生们就能够被这样的画面做充分的吸引,带着对一代伟人的景仰之情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在现代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适宜的音乐作为伴奏,或清澈见底、或温柔细腻、或波涛汹涌、或慷慨激昂,让学生在三月配乐的诵读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景之美和旋律之美,这样有助于学生诗词鉴赏兴趣的提升。(二)借助微课拓展知识信息,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而且也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提供给了学生与教师,让他们在空间交流和思维碰撞中更便捷、更直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提供与服务功能,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相关视频的链接,从互联网中找寻相关的资料和习题,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章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微课对《纪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鲁迅先生的文章片段进行搜集,可以让专门安排一节课对于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进行讲解和阐释,可以将这几篇文章具体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再借助微课放映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以及代表作和写作特点的专题纪录片,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于《朝花夕拾》、《呐喊》等鲁迅先生的文集进行阅读拓展,这样学生们的知识内容、写作素材就能够得到丰富和提升。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互联网上优秀的微课课件以及对于某一类问题的归纳讲解视频等。(三)借助微课实施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领悟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对于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章节运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上传到教学平台之中,让学生们对照课件和视频材料进行充分的课前学习,并且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实施相互之间的网上交流,借助网络将自身学习的效果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充分地向教师反馈,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们自学过程的基本情况、主要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是什么、总体学习是否达到规定目标或预期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对薄弱点、疑惑点以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阐释。同时,教师还以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为媒介将作业呈现给学生、把学生作业收上来、修改评价后再反馈给学生,笔者还依托互联网构建了初中语文课程的班级群,一些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和技巧习惯,一些对语文问题的整合与归纳、推理与演绎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上传到群空间中供学生们学习与借鉴。三、结语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借助微课强化自主课堂的构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微课播放声音视频,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借助微课拓展知识信息,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力;借助微课实施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领悟力。参考文献1应志浩.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自主课堂的构建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8).2李翠珍.基于微课模式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9(2).3李磊.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8(1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