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的危险因素,并应用诺曼图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原发性早期胃癌患者;(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进展期胃癌、残胃癌或既往行胃切除术的患者;(2)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胃癌患者;(3)其他类型胃肿瘤如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4)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胃转移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0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根治术的1 633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训练集;按照同样标准,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同一时间段行胃癌根治术的2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筛选早期胃癌淋巴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构建诺曼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 633例训练集患者中,平均淋巴清扫数目20(13~28)枚,209例(12.8%)出现淋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淋巴清扫数、脉管浸润、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镜下是否含有印戒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与本组患者淋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和低分化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训练集AUC为0.818(95%CI:0.790~0.847),外部验证集AUC为0.765(95%CI:0.688~0.843)。校准曲线显示,诺曼图预测的淋巴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18,外部验证C-index:0.765)。结论训练集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浸润黏膜下层和低分化者淋巴危险性高。通过列线图构建早期胃癌淋巴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时脾门淋巴清扫的手术方式选择,并评价No.4s淋巴对脾门淋巴的预警效能。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2980861)。纳入标准:(1)>18岁且<65岁;(2)肿瘤位于近端或胃体的胃腺癌;(3)术前临床分期为cT2~4aN0~3M0;(4)术前判断为可行D2根治手术;(5)体能评分0或1分;(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近5年内曾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术前判断为影响手术的心肺系统疾病及术前曾行化疗、放疗或其他靶向治疗者;剔除术中发现有远处转移者。根据上述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222例近端和胃体胃癌患者,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腹腔镜脾门淋巴清扫组(腹腔镜手术组,114例)和开腹脾门淋巴清扫组(开腹手术组,108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No.4s淋巴对脾门淋巴的预警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男性80例,女性34例,年龄为(56.1±10.2)岁;开腹手术组中男性69例,女性39例,年龄为(58.4±10.9)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的总失血量和清扫脾门淋巴的出血量均少于开腹手术组[(96.3±82.4)ml比(116.6±101.9)ml,t=1.124,P<0.001;(25.3±17.8)ml比(59.5±36.4)ml,t=1.172,P<0.001],而两组手术时间、脾门淋巴清扫时间、淋巴清扫数目和脾门淋巴清扫数目相近(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1.3±1.2)d比(1.6±1.5)d,t=1.665,P=0.021]、进流质饮食时间[(4.6±1.4)d比(4.9 ± 1.6)d,t=1.436,P=0.007]、胃管拔除时间[(3.9±2.6)d比(4.3±2.4)d,t=0.687,P<0.001]和住院时间[(10.3±6.6)d比(12.1±7.2)d,t=0.697,P<0.001]均短于开腹手术组患者。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有16例(14.0%)和13例(12.0%)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23,P=0.331)。No.4s淋巴对脾门淋巴预测的敏感性达到89.5%,特异性达到99.6%。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手术脾门淋巴清扫中安全可行,No.4s淋巴对于预测脾门淋巴是否转移具有较好的示警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开腹手术 脾门淋巴结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0岁吸烟人群烟草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广泛开展戒烟干预提供科学数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监测点,以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收集≥40岁居民吸烟和烟草依赖的相关变量。应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现在吸烟和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烟草依赖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现在吸烟者22 380人,现在每日吸烟者19 999人。≥40岁现在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1.1%(29.3%~32.9%),其中男性为32.0%(30.2%~33.9%),高于女性17.6%(13.4%~21.7%);乡村为32.7%(30.2%~35.2%),高于城镇;40~59岁年龄组重度烟草依赖率较高,为33.3%(31.3%~35.2%)。≥40岁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5.0%(33.0%~37.0%),男性为35.8%(33.8%~37.8%),女性为22.0%(16.8%~27.2%)。在现在吸烟人群和每日吸烟人群中,文化程度越低,重度烟草依赖率越高;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18岁及以后开始吸烟者;有慢性呼吸道症状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吸烟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非患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吸烟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略低于非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部和东部地区、40~59岁年龄组、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生产运输和商业服务职业、文化程度低、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患重度烟草依赖的风险高。结论我国≥40岁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水平较高,戒烟干预服务客观需求巨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戒烟干预工作的开展。

  • 标签: 烟草依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监测 戒烟 控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维生素A、降钙素原(PCT)、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为患儿组,其中轻症47例,重症33例,以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对照组。记录维生素A、PCT、RAGE表达情况,应用Pearson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重症者维生素A水平为(0.64±0.23)μmol/L,低于轻症者的(0.87±0.30)μmol/L; PCT、RAGE水平为(12.23±0.45)ng/ml、(281.83±115.80)pg/ml,高于轻症者的(4.64±0.36)ng/ml、(222.78±106.9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组维生素A水平较低,PCT、RAGE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A呈负相关(P<0.05),与PCT、RAGE呈正相关(P<0.05)。结论维生素A、PCT、RAGE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可根据其血清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 标签: 肺炎 维生素A 降钙素原 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的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及ADC图,从中筛选出病变累及单侧基底节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分别测量病灶区与大脑对侧相应部位的FA值、ADC值、纤维束数量,并计算出纤维束数量健侧与患侧差值,使用mimics软件对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医学肌力分级对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健、患侧纤维束数量、FA值、ADC值的差异;统计出数量差值与病灶体积、NIHSS评分、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统计16例患者出现的所有神经系统阳性表现。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和3D slicer软件在病变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对比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健、患侧锥体束数量、FA和ADC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01、0.005、0.001)。纤维束数量差值和病灶体积、肌力分级有显著相关关系(r=0.632,P=0.009;r=-0.554,P=0.026);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89,P=0.000)。健、患侧纤维束数量差值和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61),FA值减少程度和ADC减少程度无相关性(P=0.890)。患侧纤维束走形异于健侧,部分患侧纤维束受压、变形、移位、断裂,部分健侧纤维束向患侧延伸。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病灶体积越大,锥体束损伤程度越严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越明显。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扩散张量成像 锥体束 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共培养构成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促进4T1细胞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1)提取PMs并用小发卡RNA(shRNA)敲低PGC-1α蛋白表达:采用原代细胞提取的方法提取PMs,并用低表达PGC-1α的shRNA(sh-PGC-1α-1、sh-PGC-1α-2、sh-PGC-1α-3)转染细胞,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PMs[对照组(PMs组)、阴性对照组(sh-control)、sh-PGC-1α-1组、sh-PGC-1α-2组、sh-PGC-1α-3组]中PGC-1α蛋白表达水平,选取抑制效果最好的shRNA用于实验。所得低表达PGC-1α的sh-PGC-1α PMs为本实验所需。(2)验证TAMs中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well建立PMs/sh-PGC-1α PMs和4T1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得到TAMs/sh-PGC-1α TAMs。收集细胞并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PMs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PGC-1α蛋白表达水平。(3)验证共培养体系中4T1细胞的侵袭、迁移、愈合能力:利用Transwell小室模型观察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4T1细胞的侵袭、迁移数;利用创伤愈合实验观察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4T1细胞的愈合情况。(4)验证共培养体系中PMs的PGC-1α对4T1细胞发生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建立PMs /sh-PGC-1α PMs和4T1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EMT相关蛋白E-cadherin(上皮标志物)及vimentin(间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多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对照组(PMs组)、阴性对照组、sh-PGC-1α-1组、sh-PGC-1α-2组和sh-PGC-1α-3组PGC-1α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96±0.06、0.43±0.04、0.35±0.07和0.38±0.08,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48,P<0.050),其中,对照组(PMs组)分别与阴性对照组、sh-PGC-1α-3组比较,PGC-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91、0.065),但是,sh-PGC-1α-1组、sh-PGC-1α-2组PGC-1α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Ms组)(P=0.014、0.045),并且,sh-PGC-1α-1组、sh-PGC-1α-2组和sh-PGC-1α-3组的PGC-1α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5、0.018、0.035)。因此,选择对PGC-1α抑制效果最好的sh-PGC-1α-2进行后续实验。(2)对照组(PMs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PGC-1α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1.92±0.20和0.90±0.2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94,P=0.011),其中TAMs组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Ms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3)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比较,共培养24 h后穿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1.67±6.01)、(75.33±5.46)和(24.33±1.45)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68,P<0.050),其中TAMs组4T1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共培养24 h后穿膜的细胞数分别为(55.67±12.13)、(97.67±8.45)和(30.67±6.49)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93,P<0.05),其中TAMs组4T1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创伤愈合实验显示,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4T1细胞24 h的愈合率分别为(100.00±0.00)%、(135.98±5.18)%和(68.82±7.2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35,P<0.050),其中TAMs组4T1细胞的愈合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0.050)。(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照组(4T1组)、TAMs组和sh-PGC-1α TAMs组E-cadherin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44±0.11和2.51±1.67, 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2.20±0.15和0.36±0.10,3组比较,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295、79.058,P均<0.050);组间两两比较显示,TAMs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而sh-PGC-1α TAMs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P<0.050),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T1组)(P<0.050)。结论TAMs可促进4T1细胞的侵袭、迁移、愈合以及EMT过程,且该作用与TAMs的PGC-1α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巨噬细胞 转录因子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