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30例行腹腔镜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结果与切除组相比,动脉结扎组手术时间短[(181±72)min比(284±72)min ,t=-6.205,P<0.01]、中失血量少[(100±50)ml比( 700±86) ml,t=-5.166,P<0.01]、输血率低(28%比67%,χ2=11.47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结扎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切除组(2 d比3 d,Z=2.361,P<0.05);切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高于动脉结扎组(P<0.05);切除组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动脉结扎组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结论与腹腔镜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相比,腹腔镜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动脉 结扎术 脾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胰瘘和未发生胰瘘患者性别、年龄、中失血量、胰腺残端处理方法、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确定其与胰瘘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60例,年龄(49.23±15.62)岁,范围16~76岁。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4%(32/93)。在单因素分析中,BMI(χ2=4.515,P=0.034)、胰腺质地(χ2=3.891,P=0.049)、术前血清白蛋白(t=2.644,P=0.010)以及白蛋白差异(t=-2.293,P=0.024)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OR=0.551,P<0.001)、白蛋白差异大(OR=1.542,P<0.001)、BMI≥25 kg/m2(OR=3.303,P=0.035)、胰腺质地软(OR=3.065,P=0.049)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白蛋白较低者应改善其营养状况,BMI≥25 kg/m2、胰腺质地软的患者要警惕术后胰瘘的发生。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胰腺切除术 胰体尾 胰瘘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采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方式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7例。依据患者胰肠吻合所用导管类型分为两组:应用普通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普通组(n=61);应用"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变径组(n=86)。对比分析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58例,年龄(56.7±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径组胰体部断面胰管直径(3.2±0.1)mm,胰管内置管深度(4.7±0.2)cm,普通组则无法准确测量。变径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2.32%(2/61)比11.47%(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LPD的应用中安全、有效。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胰腺导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