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宫颈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BT),而BT又包括高剂量率BT (HDR-BT)和低剂量率BT (LDR-BT)。宫颈预后较好,但疗后仍有部分盆腔内和/或盆腔外复发复发宫颈治疗目前欠缺高效、微创和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预后差。2002年王俊杰教授将CT引导技术引入LDR-BT领域,2015年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BT领域,实现了LDR-BT术前计划要求,治疗精度、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王俊杰教授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SABT)概念。历时近20年对复发宫颈治疗的不断尝试和探讨,积累了一定经验。本共识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CT引导BT复发宫颈建立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剂量学要求、技术流程和辐射防护等。目前3D打印技术引导BT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多中心前瞻的随机研究,提高循证医学等级水平。

  • 标签: 复发宫颈肿瘤/近距离疗法 3D打印模板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选取宫颈(ⅡB期)经调强放疗45 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 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HR-宫颈),采用IPSA优化。根据宫颈中心是否加量,分成IC/IS+宫颈中心(HR-宫颈)组(A组)和IC/IS组(B组),比较A、B组间剂量学差异。结果A组宫腔管驻留时间较B组明显提高(P<0.001);宫颈中心的V150%和V200%由原来B组63.94%和30.80%分别提高到91.54%和64.06%;A组D90%及D100%低于B组(P<0.05);危及器官受量相近(P>0.05)。结论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可满足高危临床靶体积D90%受量及危及器官限量,并可提高宫颈中心区剂量。

  • 标签: 近距离疗法 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疗法 剂量分布
  • 简介:摘要食管是一种复杂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针对非手术食管患者放化疗的研究已达瓶颈。近年来,随着对肿瘤信号通路相关靶点和免疫治疗的深入研究,肿瘤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元化。目前研究表明,多种基因靶点以及免疫受体与食管相关,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程序死亡蛋白1/程序死亡蛋白配体1等,此外肿瘤疫苗和过继细胞治疗也在研究中,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实现食管的个体化及精准化治疗,提高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

  • 标签: 食管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