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医院护理管理者护理管理资质认证培训意愿,以供相关部门、人员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的930名护理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护理管理者的护理管理资质认证培训意愿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预实验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0%。正式研究时发放问卷93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8.9%。结果920名护理管理者中,仅212名掌握或精通护理管理,且大多数为≥35岁(χ2=12.326,P<0.01)、工作20年以上(χ2=22.376,P<0.01)、科护士长及以上(χ2=7.079,P=0.008)者。722名护理管理者非常需要护理管理知识,尤其是<35岁(χ2=4.064,P=0.044)、本科及以上(χ2=4.520,P=0.033)、工作20年及以内(χ2=9.332,P=0.002)、科护士长及以上(χ2=5.499,P=0.019)者。879(95.5%)的人愿意参加护理管理资质认证培训,特别是本科及以上(χ2=6.372,P=0.012)、工作20年以内(χ2=18.174,P<0.001)者。结论医院护理管理者护理管理知识需求和资质认证培训意愿很高,尤其是低年资者。护理管理资质认证培训课程应科学设置、保证质量和权威性,并依据培训对象适当调整。

  • 标签: 护理管理 管理培训 资质认证 培训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CSSD)工作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CSSD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十分重要。在分析CSSD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参加培训的54名CSSD护士学员为教学对象,设计并实施了基于问题学习结合情景模拟的教学,并通过学员理论和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教学后学员理论成绩为(96.06±2.02)分,高于教学前的(93.02±2.90)分,教学后学员操作成绩为(94.87±1.57)分,高于教学前的(92.44±4.21)分,教学后学员综合能力评价为(35.11±2.34)分,高于教学前的(21.80±1.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教学后,学员满意度评分为(4.96±0.19)分,52名(96.3%)学员对教学非常满意;学习积极性评分为(4.78±0.46)分,43名(79.6%)学员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基于问题学习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CSSD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学员满意度较高。

  • 标签: 护士 消毒供应中心 胜任能力 基于问题学习 情景模拟 教学方法
  • 简介:摘要基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本研究设计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讨其达到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及效果。教师以课程核心知识点划分模块,分小组确立感兴趣的预防医学议题,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健康干预项目,项目设计是学生将预防医学课程所学,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最终在课堂上以模拟实施干预项目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4(4,4)分]、"全面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4(4,5)分]、"有利于建立预防医学的思维模式"[4(4,5)分]等认同度较高。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可以为相关课程教师提供参考。

  • 标签: 预防医学 合作学习 基于项目学习法 形成性评价
  • 简介:摘要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使用部分可吸收补片(PAM)和轻量型聚丙烯补片(LWM)的治疗效果。2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血清肿发生率、补片感染率、疝复发率、治疗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补片放置时间上PAM组更有优势。术后6个月PAM组的慢性疼痛、局部异物感发生率较LWM组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PAM组局部异物感发生率较低,但2组慢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6个月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显示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应用2种补片均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部分可吸收补片更易操作,且术后慢性疼痛和局部异物感发生率更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CT 45 keV低能级虚拟单能图像(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显示及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前行双能CT检查的5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增强静脉期图像,经双能后处理软件获得2组图像,分别为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30% 80 kV+70% 140 kV)。由1名高年资和1名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以5分Likert法独立评估2组图像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总体显示评分。高年资医师进一步对各解剖亚区(梨状窝、咽后壁、环后区)下咽癌病灶的显示以及判断深部侵犯(食管入口、带状肌、椎前肌)进行评分,并以盲法分别利用这2组图像对所有病灶进行T分期。以病理T分期(手术病例)或临床T分期(非手术病例)为金标准,计算2组图像T分期的准确度。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图像评分的差异,采用McNemar-Bowker检验比较2组图像T分期准确度的差异。结果高年资医师对45 keV VMI及标准混合图像总体显示评分为3.5(3,4)分和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3,P<0.001);低年资医师的评分为3(3,4)分和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P<0.001)。45 keV VMI对梨状窝、咽后壁及环后区病灶显示评分和侵犯带状肌的评分均高于标准混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对侵犯食管入口和椎前肌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对下咽癌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7.9%(51/58)和81.0%(4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P=0.189)。结论45 keV 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的病灶显示和评价侵犯带状肌优于标准混合图像,对T分期的准确度有限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判断食管入口和椎前肌是否受侵犯无明显优势。

  • 标签: 下咽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图像 T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国住院患者采用乙型和丙型肝炎核酸筛查、免疫学筛查和无筛查策略时不同支付意愿(WTP)下的成本效果,探索最优策略。方法以核酸筛查、免疫学筛查和无筛查为研究策略,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0 976元为WTP阈值,构建马尔可夫模型。引入住院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诊断治疗相关参数后,采用TreeAge Pro 2021软件创建以10万例住院患者作为模拟队列的决策树模型,计算不同筛查策略的总成本、总效果、增量成本效果比和平均成本效果比,进行成本效果比较和评估。采用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参数不确定性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结果相对无筛查策略,对队列患者乙型肝炎免疫学筛查策略增量总成本为11 049 536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4 762元/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而核酸筛查获得增量总成本19 208 059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9 873元/QALY;核酸与免疫学筛查比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45 834元/QALY。相对无筛查策略,丙型肝炎免疫学筛查策略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 731元/QALY,核酸筛查策略增量成本效果比为8 722元/QALY,核酸筛查与免疫学筛查的增量效果比为45 591元/QALY。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核酸检测费用超过214.53元时,在1倍GDP的WTP值下进行乙型肝炎核酸筛查不具有成本效果。当核酸检测费用超过132.18元时,在1倍GDP的WTP值下进行丙型肝炎筛查不具有成本效果。结论核酸筛查策略能获得更多的成本效果。与对住院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无筛查策略比较,无论是核酸筛查还是免疫学筛查策略均具有成本效果。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核酸 筛查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术前/输血前患者开展血源性传播疾病筛查方法比较的多中心研究,以探索更优的临床血源性传播疾病筛查方案。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10家医院拟进行术前/输血前血源性传播疾病检测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RNA,并同时与参与医院现行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用χ2检验和Kappa检验统计分析核酸检测和免疫血清学这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10家医院共收集到有效样本8 655例。在HCV的检测中,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BV和HIV的检测中,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HIV RNA检出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38、4例)均多于相应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别为216、2例)。HBV、HCV和HIV的免疫血清学均存在漏检情况,其中,HBsAg阴性、HBV DNA阳性28例,HCV抗体阴性、HCV RNA阳性 2例,HIV抗原/抗体阴性、HIV RNA阳性2例。在2种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的66份样本中,年龄>45岁、肿瘤、外科、男性患者分别占83.3%(55/66)、68.2%(45/66)、63.6%(42/66)和62.1%(41/66)。结论核酸检测相对于免疫血清学检测,能及时检出HBV、HCV、HIV感染者,减少漏检。45岁以上、肿瘤患者等进行术前/输血前免疫血清学筛查的同时,用HBV、HCV、HIV核酸检测筛查可降低传播风险。

  • 标签: 传染病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核酸扩增技术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国内10家医疗机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采用血清学免疫法和核酸筛查的方法,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标记性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HBV DNA,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阳性数及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 655例患者样本中,血清学免疫法检出HBsAg阳性者216例(2.50%),核酸筛查出HBV DNA阳性者238例(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sAg、HBV DNA均阳性者210例(2.43%),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28例(0.32%),HBsAg阳性、HBV DNA阴性者6例(0.07%)。结论对入院需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患者开展HBV DNA检测,可与现行的血清学免疫法同样有效且能提高HBV的检出率。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核酸扩增技术 DNA 肝炎表面抗原,乙型
  • 简介:摘要对癌症患者的家庭韧性相关性研究,家庭韧性因素研究,家庭韧性理论模型及应用,家庭韧性相关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癌症患者家庭韧性的研究提出展望,旨在为未来癌症患者家庭韧性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标签: 肿瘤 家庭韧性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池造瘘引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20例单纯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设为开颅组,20例则在开颅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脑池造瘘引流术,作为造瘘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乳酸水平、动态鹿特丹CT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鹿特丹CT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造瘘组术后72 h血乳酸水平低于开颅组(P<0.05)。手术后,造瘘组鹿特丹CT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5% vs 30%),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85% vs 5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联合脑池造瘘引流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清除颅底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有效降低颅内高压,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好的预后良好率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脑水肿 脑室造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体颅骨瓣回植修补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儿童自体颅骨回植治疗颅骨缺损19例,Ⅰ期减压术后自体颅骨埋于腹部皮下,4周内Ⅱ期颅骨成形术。近期观察切口并发症,远期(>2年)观察颅骨成形外观及骨瓣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骨瓣解剖复位,切口均1期甲级愈合。1例皮下血肿和3例皮下积液均于2周后自然吸收。远期(>2年)颅骨成形外观满意,骨瓣无松动。结论自体颅骨大骨瓣修补手术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自体颅骨 颅骨修补术 颅骨缺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步速和握力与出院后死亡的关系,并比较两者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全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且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采用6 m步行试验和握力计测量步速(m/s)和握力(kg),出院随访1年以上并记录患者的全因死亡时间,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步速、握力和步速联合握力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步速与握力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704例,年龄(83.8±6.3)岁;中位随访时间33(24,42)月,随访期间共131例(18.6%)发生全因死亡。与步速未减慢及握力未下降组比较,步速减慢及握力下降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更高(均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步速和握力与全因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步速(HR=2.255,95%CI:1.462~3.477,P<0.001)和握力(HR=1.815,95%CI:1.232~2.673,P<0.001)均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且与步速未减慢合并握力未下降组比较,当步速减慢同时握力下降时死亡风险最大(HR=3.156,95%CI:1.829~5.445,P<0.001)。采用Delong检验对步速及握力的ROC曲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步速的曲线下面积(AUC)(0.703,95%CI:0.667~0.736)大于握力的AUC(0.648,95%CI:0.611~0.683),面积间差异为0.055(95%CI:0.006~0.103,P=0.026)。结论步速减慢或握力下降均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当患者同时存在步速减慢和握力下降时,死亡风险最高;步速对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握力,两者可以作为简便、快捷、有效的预测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工具。

  • 标签: 住院病人 步速 握力 死亡率
  • 简介:摘要脊柱黄韧带囊肿是发生在椎管内的罕见占位性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和地域差异,多累及颈椎、胸椎和腰椎,以腰椎(L4/5、L5/S1)最为多见。黄韧带囊肿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可因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引起神经类症状。如腰椎黄韧带囊肿患者可表现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相似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手术切除囊肿、解除压迫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近期我科收治1例患者,经过开窗手术切除囊肿,最终病理确诊为腰椎管内黄韧带囊肿。随访1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黄韧带囊肿 腰椎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千岛湖成为杭州市主城区水源前后,杭州市饮用水中的总放射性水平。方法自2012年起,每年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杭州市主城区的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测定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2—2020年杭州主城区3类水样总放射性活度浓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限值,3类水样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千岛湖湖水中总α(0.008±0.000)、总β(0.034±0.013)放射性活度浓度均小于钱塘江下游段和东笤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35, -4.058,-2.181,-4.577,P<0.05);千岛湖供水前后,杭州市主城区的出厂水和末梢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2—2020年,杭州市主城区饮用水中总放射性水平较低,处于安全水平。千岛湖水总放射性水平低于钱塘江下游段和东苕溪,千岛湖成为主要水源后,未对杭州市主城区饮用水中总放射性产生影响。

  • 标签: 饮用水 总α 总β 放射性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细胞来源分泌型自噬体,即一群表达自噬标志LC3B的细胞外囊泡(LC3B+ extracellular vesicles, LC3B+EVs)对CD8+T细胞功能耗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LC3B+EVs和PD-1+CD8+T细胞比例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在αCD3/CD28和IL-2培养条件下加入LC3B+EVs或经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封闭抗体封闭后的LC3B+EVs体外诱导培养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PD-1+CD8+T细胞和IFN-γ+CD8+ T细胞比例以及上清中IL-2、TNF-α和IFN-γ的浓度。结果肝癌患者血浆和腹水中LC3B+EVs及表达HSP90α的LC3B+EVs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癌性腹水组,且与PD-1+CD8+T细胞耗竭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HSP90α+LC3B+EVs。另外,体外人肝癌细胞来源的LC3B+ EVs可以诱导CD8+T细胞耗竭,当采用HSP90α封闭抗体预封闭LC3B+EVs后,CD8+T细胞耗竭比例显著降低。结论肝癌细胞来源LC3B+EVs通过膜结合型HSP90α诱导CD8+T细胞功能耗竭。

  • 标签: 肝癌 细胞外囊泡 CD8+T细胞耗竭 热休克蛋白90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在动静脉内瘘(AVF)假性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8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的92例AVF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单次透析平均穿刺次数、假性动脉瘤手术率、假性动脉瘤瘤体大小及个数、假性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单次透析平均穿刺次数低于对照组,假性动脉瘤瘤体大小小于对照组,假性动脉瘤瘤体个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假性动脉瘤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内瘘专项小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AVF假性动脉瘤患者单次透析平均穿刺次数,降低假性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假性动脉瘤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假性动脉瘤 专项护理 多学科协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天津市2011年至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io,MMR)的变化趋势和孕产妇死亡原因,以指导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至2020年天津市全部孕产妇死亡病例(89例)及评审资料,分析MMR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顺位及死亡评审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MR的变化趋势:10年天津市平均MMR为7.97/10万,各年MMR呈波动式下降,2014年最高(12.61/10万),最低为2019年(3.85/10万)。(2)死亡孕产妇的特征:非本市户籍死亡孕产妇高龄、无稳定职业/无业、大专以下学历、经产妇、未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比例均高于本市户籍者[33.33%(8/24)与20.00%(13/65),χ2=46.18;100.00%(24/24)与69.23%(45/65),χ2=9.53;87.50%(21/24)与64.62%(42/65),χ2=4.44;79.17%(19/24)与44.62%(29/65),χ2=8.42;75.00%(18/24)与13.85%(9/65),χ2=31.02;P值均<0.05]。(3)孕产妇的死亡原因:直接产科死亡占57.30%(51/89),间接产科死亡占42.70%(38/89)。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猝死、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症、羊水栓塞。(4)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占39.33%(35/89),其中直接产科死亡占94.29%(33/35),间接产科死亡占5.71%(2/35)。(5)可避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问题[62.86%(22/35)],且集中在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86.36%(19/22)]。结论应加强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管理,以保障母婴安全,进一步降低MMR。

  • 标签: 产妇死亡率 死亡原因 回顾性研究 天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017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外科一区收治1例左前臂及腕掌部毁损伤、第3~5指离断伤幼儿。手术一期行前臂及腕掌部血管、神经、肌腱修复加腹部皮瓣修复术加第3~5指寄养再植术;二期行腹部皮瓣断蒂;三期行寄养手指回植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部供区;四期行手指功能重建及足部皮瓣显微削薄术。术后4年随访,第3~5指与拇指可完成抓捏、对掌功能,轻度活动受限,足部皮瓣无明显臃肿,感觉恢复至S3,走路、跑步不受影响。

  • 标签: 断指 寄养再植 毁损伤 小儿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CBCT图像中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度低的缺点,研究一种适合于CBCT图像中中心型肺癌的自动分割方法。方法收集221例中心型肺癌患者,其中176例行CT定位,45例行强化CT定位。将强化CT图像分别设置为肺窗和纵隔窗,并与首次CBCT验证图像进行弹性配准获得配对数据集;然后将配对数据集传入cycleGAN网络进行风格迁移,使得CBCT图像可分别转化为肺窗和纵隔窗下的"强化CT";最后经风格迁移后的图像被载入UNET-attention网络对大体肿瘤体积进行深度学习。通过戴斯相似性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分割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经风格迁移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度明显增强,采用cycleGAN+UNET-attention网络的DSC值为0.78±0.05,HD值为9.22±3.42,AUC值为0.864。结论采用cycleGAN+UNET-attention网络可有效对CBCT图像中中心型肺癌进行自动分割。

  • 标签: 深度学习 风格迁移 靶区自动分割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多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及单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结直肠癌脑实质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数据库纳入的结直肠癌脑实质转移瘤患者98例,其中行SRT者46例,行SRS者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的局部肿瘤控制时间、中位生存期、放射性脑损伤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SRT组与SRS组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6.1%与67.3%;两组患者12个月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8.3%和83.9%,无统计学差异(P=0.689);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6个月,其中SRT组为10.8个月,SRS组为12.7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12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OS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是:肿瘤数目>3枚(P=0.026)、GPA评分较低(P=0.035)及没有系统治疗模式和贝伐珠单抗应用(P=0.001);两组患者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SRT与SRS均是治疗结直肠脑转移瘤的有效方式,系统治疗模式的协同应用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脑转移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