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作者: 王莎莎 石远凯 韩晓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32
  • 简介: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易发生颈部淋巴,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准确诊断淋巴可以为手术切除和清扫提供指导,改善患者预后。自首次利用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诊断DTC患者淋巴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FNA-Tg对此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然而,由于检测的影响因素众多以及缺少统一的检测标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建立统一的标准使FNA-Tg检测的效能最大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FNA-Tg的诊断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述和分析,并对FNA-Tg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活组织检查,细针 甲状腺球蛋白
  • 简介: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类可治愈性肿瘤。HL的治疗策略建立在分期及复发风险基础上。随着综合治疗模式不断优化,H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HL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前降低。因此,探索新的预后因素及丰富现有预后模型,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及个体化治疗是HL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就近年来HL预后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霍奇金病 预后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种病理类型独特的恶性肿瘤,HL组织中里德-斯特恩伯格(HRS)细胞数量少,HRS细胞散在分布于炎症细胞丰富的微环境中,广泛但无效的炎性细胞浸润表明HRS细胞已发展出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同时依靠微环境信号存活和生长。了解HL的免疫逃逸机制对理解肿瘤进展、寻找预后标志物及研发新药尤为重要。HL实现免疫逃逸的机制包括下调HRS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表达,影响T细胞第一活化信号;负性协同信号抑制T细胞活化;HRS细胞通过上调表面分子的表达抵抗凋亡或杀伤;HRS细胞通过对微环境调控形成免疫抑制网络。HRS细胞和微环境免疫逃逸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外周血细胞因子可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免疫逃逸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新药开发策略包括针对HRS细胞本身的药物和针对微环境的药物。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 预后标志物 新药
  • 简介: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种病理类型独特的恶性肿瘤,HL组织中里德-斯特恩伯格(HRS)细胞数量少,HRS细胞散在分布于炎症细胞丰富的微环境中,广泛但无效的炎性细胞浸润表明HRS细胞已发展出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同时依靠微环境信号存活和生长。了解HL的免疫逃逸机制对理解肿瘤进展、寻找预后标志物及研发新药尤为重要。HL实现免疫逃逸的机制包括下调HRS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表达,影响T细胞第一活化信号;负性协同信号抑制T细胞活化;HRS细胞通过上调表面分子的表达抵抗凋亡或杀伤;HRS细胞通过对微环境调控形成免疫抑制网络。HRS细胞和微环境免疫逃逸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外周血细胞因子可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免疫逃逸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新药开发策略包括针对HRS细胞本身的药物和针对微环境的药物。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 预后标志物 新药
  • 作者: 周钰 石远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 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HL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同期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接受治疗的HL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影响HL患者无肿瘤进展生存(FFP)的因素。收集同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复发/难治HL(r/rHL)患者的治疗及生存数据,分析解救治疗的效果。结果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764例HL患者,其中男424例,女340例,中位年龄30岁(14~83岁)。截至2022年2月26日,中位随访111个月(0.3~262.0个月),10年淋巴瘤特异性生存(LS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91.7%(95%CI:89.5%~93.9%)和87.1%(95%CI:84.5%~89.8%)。SEER数据库中HL患者10年LSS率和OS率分别为86.8%(95%CI:86.3%~87.2%)和79.0%(95%CI:78.5%~79.5%)。校正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HL患者10年LSS率及OS率均高于SEER数据库的患者(均P<0.001),校正后两组10年LSS率及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分期(早期预后不良型:HR=2.35,95%CI:1.13~4.89,P=0.023;进展期:HR=5.44,95%CI:2.62~11.30,P<0.001)和血清β2微球蛋白(HR=1.67,95%CI:1.08~2.58,P=0.021)是HL患者FFP的影响因素。116例r/rHL患者解救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37.9%(95%CI:29.6%~47.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5年PFS率为29.9%(95%CI:20.9%~38.9%),5年OS率为62.9%(95%CI:54.1%~71.7%)。结论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HL患者预后良好,但复发或进展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标准治疗模式 生存 预后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多种指标被用于预测DLBCL的预后。然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药及新型治疗手段使得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预后价值有限,无法精确指导治疗。随着高通量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DLBC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治疗优化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对近年来DLBCL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主要涵盖血清及血浆、分子遗传学、肿瘤微环境等方面,旨在为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分子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样组或CHOP样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R-CHOP样组78例,CHOP样组80例。R-CHOP样组和CHOP样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B症状、大肿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Ki-67指数、骨髓受侵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0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和19.2%,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5%、59.0%和19.2%。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7.5%和12.5%,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0%、32.5%和13.8%。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明显优于CHOP样组(均P<0.05)。在>70岁患者中,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样组(均P<0.05);在Ⅲ~Ⅳ期患者中,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优于CHOP样组(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LDH水平、β2-MG水平、ECOG评分、LMR和PLR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LMR和PLR是老年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R-CHOP样化疗方案一线治疗老年DLBCL患者的疗效优于CHOP样方案,ECOG评分、LMR和PLR为老年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老年 临床特征 疗效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中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中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中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中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初治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后进展复发、应用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作为解救治疗方案的22例rr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至少接受过1次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且有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结果2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5岁,中位既往治疗方案数为2个。初治R-CHOP方案的中位至治疗进展时间(TTP)为9.3个月,患者开始该研究方案治疗前中位距末次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时间为5.5个月。生发中心(GCB)型8例,非GCB型9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5例。双表达型4例,三打击型1例。9例患者进行了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肿瘤细胞表达比例为1%~90%,阴性1例。全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为72.7%,完全缓解(CR)率为13.6%,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个月(95%CI为7.0~14.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未达到。17例非特指型DLBCL的ORR为64.7%,中位PFS为4.0个月(95%CI为0~8.8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9.2%(95%CI为19.4%~43.4%)和81.3%(95%CI为71.4%~91.1%)。5例PMBCL患者的ORR为100%,CR 1例,部分缓解(PR)4例,PFS分别为16.4、9.3、8.3、7.9和3.0个月。1例患者出现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的3度垂体炎,1例患者出现3度间质性肺炎。结论对于既往应用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rrDLBCL患者,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值得继续探索的一个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 难治 PD-1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