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皮肺动脉植入(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植入前(T4)、肺动脉植入时(T5)、肺动脉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作者: 徐红党 林洪启 张戈军 潘湘斌 刘煜昊 程兆云 高传玉 韩宇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40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麻醉科,郑州 45146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中心结构性心脏病科,北京 100037,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郑州 451464,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心外科,郑州 45146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管主动置入(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发生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TAVI患者6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TAVI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CAVB分成两组:CAVB组和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组(NCAV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管主动置入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为(69.1±7.3)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CAVB组为15例,NCAVB组为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3.325(2.132~13.061),P=0.005],主动严重钙化[OR值(95%CI)为1.271(1.052~3.326),P=0.030]是TAVI围手术期CAVB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为11/15(11例),高于NCAVB组的6.0%(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主动严重钙化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较高。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围手术期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主动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室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实施二尖置换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是否保留瓣膜下结构分为保留组45例(中保留瓣膜下结构)、全切组52例(中二尖下腱索全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随访3和6个月的一般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功能定量指标;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心尖长轴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短轴整体圆周应变参数,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1.8±11.3)和(43.3±10.6)岁,男性分别占58.0%(26例)和44.0%(2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组患者的主动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57.8±4.5)和(78.6±6.7)min,均长于全切组[分别为(48.1±4.4)和(48.1±4.4)min](均P<0.05);保留组患者停机时左心房压为(8.4±1.8)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全切组的(11.3±2.5)mmHg(P<0.001);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测定值、二尖环室间隔侧应变率、二尖环左室壁侧应变率均存在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均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LVEDD、LVEF分别为(44.7±4.0)mm和(45.5±4.2)mm,(56.5±4.9)%和(58.8±5.0)%,均大于全切组的(42.7±3.6)mm和(42.7±3.6)mm,(54.5±4.6)%和(56.3±4.8)%(均P<0.05);保留组术后3个月的LVESD为(32.6±3.2)mm,大于全切组的(31.2±3.4)mm(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Tei指数分别为1.0±0.2和0.8±0.2,均低于全切组的1.2±0.3和0.9±0.2(均P<0.05)。结论二尖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功能,提高左心收缩能力。

  • 标签: 体外循环 二尖瓣置换术 保留瓣膜下结构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主动脉阻断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对胸腹主动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进行胸腹主动置换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监测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并在术后采集脑脊液,检测脑脊液中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神经丝蛋白亚单位(NFL)和S100B蛋白表达水平。56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脊髓损伤分为损伤组和无损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生化指标(GFAP、NFL和S100B)的变化。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56例患者手术时间[(697.35±139.52) min],体外循环时间[(192.87±75.56) min],停循环时间[(17±4) min],术后监护病房停留时间[(9.51±3.85) d]。术后脑脊液压力[(12.89±4.25)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7例发生脊髓损伤,其中即刻性瘫2例,延迟性瘫5例,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2.5%。脊髓损伤组患者中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85.71%(6/7)]明显高于无损伤者[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01,P>0.05)。脊髓无损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9.18±3.14) mmHg]与无损伤者中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13.25±4.29) 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12,P<0.05);脊髓无损伤组患者脑脊液GFAP、NFL和S100B水平[(0.41±0.15)、(4.36±0.59)、(1.23±0.18) ng/ml]明显低于脊髓无损伤组患者[(0.79±0.11)、(6.69±0.79)、(2.24±0.2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2.901、3.328,P<0.05)。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指标变化与胸腹主动置换术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脑脊液压力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主动夹层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并进行主动夹层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6月住院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7—12月住院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SAS、SDS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得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GWB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GWB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主动夹层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主观幸福感水平。

  • 标签: 焦虑 抑郁 主动脉夹层 认知疗法 主观幸福感
  • 简介:摘要男,68岁。于2020年10月9日以"心脏术后5年,间断胸闷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诊断为:(1)心脏瓣膜病:二尖生物置换术后;(2)二尖重度关闭不全、三尖中度关闭不全;(3)肺动脉高压重度;(4)心功能保留心衰;(5)心功能Ⅳ级;(6)重症肌无力;(7)消化道出血;(8)气管狭窄;(9)脑梗塞;(10)肺叶切除术后;(11)心房颤动;(12)2型糖尿病。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合并症多,于2020年10月21日全麻下行经心尖二尖置入,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7天康复出院。

  • 标签:
  • 作者: 黄乾海 刘前进 张华坤 马露 程兆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郑州 45000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郑州 451464,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郑州 45000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郑州 45146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未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根据术前颈动脉彩超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7例)和中、重度狭窄组(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27例)。比较两组围期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期新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组围期脑卒中发生率(18.5%,5/27)高于轻度狭窄组(3.01%,3/9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期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病变可增加冠心病围期脑卒中发生风险。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同时应根据适应证积极行颈动脉血运重建,以降低围期脑卒中发生率。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并发症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中自体血回收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录入中国心外科数据库(CCSR)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回输(n=76);对照组中未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输注库存血(n=76),因中被排除4例,实际对照组7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24 h引流量、库血输注量、肺功能、肾功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改变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库血输注量减少,肺功能、肾功能等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过敏反应等,而对照组出现严重发热反应3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中自体血回收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均得到更好保护,术后凝血及恢复情况与输注库存血患者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自体血回收 异体血 自体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瓣膜置换同期行机械三尖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结果,并分析轻度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升高患者与中-重度PASP升高患者的术后早期病死率与远期生存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79例成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机械三尖置换的临床资料,术前年龄(45.7±7.8)岁,根据术前PASP程度分为轻度PASP组(≤50 mmHg,38例,1 mmHg=0.133 kPa)和中-重度PASP组(>50 mmHg,41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算患者总体远期生存率、免于血栓形成的概率、免于严重出血事件的概率及免于二次手术的概率,并对比轻度PASP与中-重度PASP升高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结果术后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为8.9%(7/79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及呼吸心跳骤停1例。尽管术后早期中-重度PASP组患者病死率(12.2%)高于轻度PASP组患者(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51.8±31.7)个月(3~115个月),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算患者术后10年生存率、免于血栓形成的概率、免于严重出血事件的概率及免于二次手术的概率分别为(67.2%±10.6)%、(85.7%±6.2)%、(83.4%±6.9)%、(93.7%±3.7)%。尽管轻度PASP患者远期生存率(78.0±10.6)%高于中-重度PASP患者(62.8±1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机械三尖置换术后早期病死率仍然相对偏高,术后远期轻度PASP患者与中-重度PASP患者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反复发生的心衰是导致患者远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三尖瓣置换术 左心瓣膜置换 远期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单一医疗组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单纯OPCABG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26例;年龄28~79岁,平均(57.45±5.88)岁。按照大隐静脉获取方式,将患者分为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组(NTSV组,55例)和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组(传统SV组,62例)。评价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用于OPCABG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主要采用瑞典Dr.Souza团队的no-touch技术,处理离体旁路移植血管依据本中心序贯旁路移植及桡动脉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一定改进。结果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室壁瘤形成、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脑梗塞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合并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TSV组男性比例更高(96.4%对61.3%),平均年龄更低(53.49岁对63.76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顺利完成手术,近端优先吻合,在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支数、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库血输注、二次开胸止血、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院内死亡、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下肢切口愈合不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满1年患者共37例,完成随访36例,其中NTSV组15例(,传统SV组21例,随访患者均无心绞痛再发,无院外死亡及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完成冠状动脉CTA复查26例,NTSV组12例,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96.4%(27/28);传统SV组14例,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87.2%(34/39);均无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结论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及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应用于OPCABG的近期效果优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

  • 标签: 非接触技术 大隐静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与中旁路移植血管血流模式状态的关系,探讨FFR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8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42~77岁,平均(58±12)岁。术前评估左前降支动脉的FFR值,根据术前FFR值将患者分为重度缺血组(FFR<0.75)、临界组(0.75≤FFR<0.80)和轻度缺血组(FFR≥0.80)。中使用瞬时流量测定仪评估胸廓内动脉至左前降支动脉的旁路移植血管血流状态。结果重度缺血组、临界组和轻度缺血组患者的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分别为(21.24±5.71)ml/min、(18.25±7.72)ml/min和(16.47±7.83)ml/min,搏动指数分别为2.58±0.96、3.14±1.19和3.53±1.34,舒张期充盈比例分别为0.63±0.10、0.55±0.11和0.53±0.11,出现收缩期逆流患者分别为2例(3.6%)、3例(18.8%)、3例(20.0%)。三组间的移植血管流量(P=0.027)、搏动指数(P=0.007)、舒张期充盈比例(P=0.001)和出现收缩期逆流患者比例(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旁路移植血管流量增加,搏动指数减少,舒张期充盈比例有所上升,收缩期逆流的患者比例有减少趋势。对于轻中度功能性冠状动脉狭窄(FFR≥0.75)的患者,近中期及血管闭塞机会可能增加;对于重度狭窄(FFR<0.75)患者而言,能获得较满意流量参数及可能的较好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瞬时流量测定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脑利钠肽对家兔冠脉搭桥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家兔建立冠脉搭桥,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将耳缘静脉注射0.1 mg/(kg·d)和0.3 mg/(kg·d),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同时选取10只家兔作为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组家兔治疗6个月后,观察静脉桥狭窄程度、炎性因子和内皮功能。结果与模型组(40.27±7.90)%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血管狭窄程度(34.12±5.09)%和(26.74±4.88)%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1、3.901,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血管狭窄程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与模型组[(298.44±15.39)、(326.65±17.33)、(154.32±18.64) pg/ml]比较,低剂量组静脉桥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230.29±12.92)、(285.60±15.20)、(119.32±12.67) 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1、4.282、4.389,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104.44±10.78)、(230.32±12.66)、(95.24±10.09) 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2.714、2.391,P<0.05)。与模型组[(120.39±19.48) μmol/ml、(12.65±1.07) ng/ml、(37.90±4.19) pg/ml]比较,低剂量组静脉桥内皮功能因子水平ET-1和vWF[(103.47±14.89) μmol/ml、(10.39±1.20) ng/ml]显著下降,NO水平[(51.36±6.19) pg/m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4、3.709、3.100,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内皮功能因子ET-1和vWF[(87.29±9.03) μmol/ml、(230.32±12.66) ng/ml],NO水平显著增加[(64.22±5.2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2.115、2.003,P<0.05)。结论重组脑利钠肽可显著改善动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对静脉桥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重组脑利钠肽 动脉搭桥术 静脉桥 内皮功能 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