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戏剧大师皮斯卡托以其“政治戏剧”和“文献剧”闻名于世。自1918年到1938年的20年间,皮斯卡托的戏剧活动具有明确而强烈的社会政治目的。他曾说:“我主要同无产者一起奋斗。……他们和我一样,相信革命运动是他们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和中心。”他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也密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他的一切舞台试验,他的种种努力和成功,无论是舞台技巧的创新,或是舞台技术的改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 标签: 戏剧学校 奠基者 百老汇 纽约 舞台技术 政治目的
  • 简介:卡瑞尔·丘吉尔(CarylChurchill)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她的一系列优秀戏剧作品奠定了她作为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女剧作家的地位。无论是她早期的女性主义戏剧和探索两性政治的社会剧,还是后期反思批判现代社会的政治剧和关注人类异化及生存困境的哲理剧,丘吉尔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鲜明果敢的政治干预意识和标新立异的戏剧技巧,令她蜚声世界文坛和剧坛。

  • 标签: 戏剧作品 英国 当代 女性主义戏剧 社会责任感 70年代
  • 简介:埃德华·阿尔比(EdwardAlbee)是美国严肃戏剧挑战百老汇娱乐戏剧的一面旗帜。他的剧作经常先在外百老汇甚至外国上演,最后总又回到百老汇。他曾说过,“人们在百老汇看到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是戏剧,只是一些批量生产的产品,它们只会使人沉醉或沉睡,无法叫人惊醒和清醒。”自六十年代以来阿尔比的戏剧作品不断震撼着美国剧坛,但作为美国主流戏剧的先锋作家,阿尔比剧作的开拓更多地表现在事件与主题上,而不在戏剧的形式上。

  • 标签: 阿尔比 动物园 戏剧作品 异化 人类 百老汇
  • 简介:《渴求》分为四个声部,有A、B、M和C来代表。台词中没有具体的情节,只在支离破的暗示性叙述。各个声部描绘了他们的欲望,回忆他们昔日的失落,质疑他们心理创伤中的未来。同《清洗》一样,贯穿全剧的是探求暴力爱情对人类整体自我的影响。

  • 标签: 《渴求》 台词 话剧 艺术评论
  • 简介:二零零五年三月,约翰·尚利的《怀疑》在百老汇首演两天之后,约翰·保罗教皇二世去世了。那个周末,全世界悲痛的人们都在悼念这位迎来苏联共产世界的崩溃及第二届梵蒂冈会议宗教改革的中流砥柱的教皇;而持异议者则批评罗马教宗的集权以及对恋童癖教士们的劣迹的置若罔闻。一九七八年,保罗教皇在他的首次布道中呼吁人们,莫“困惑于现代世界的生命意义”,莫“为怀疑所困,怀疑会招致绝望”;他指明补救之道便是绝对的忠诚与信仰,二十七年来他对全世界的教民们再三呼吁,“无须恐惧。对上帝敞开心灵之门。”保罗教皇的去世与《怀疑》纽约的热演无疑是个巧合,但它令走出剧院的观众无不体验到那奇异的和谐。

  • 标签: 《怀疑》 约翰 信仰 宗教改革 教皇 世界
  • 简介:帕特里克·马勃的CLOSER一剧的剧名英文原意为“情至深处”。如今该剧已搬上银屏,风靡一时。电影的中译名为《偷心》,倒也生动,故沿用之。

  • 标签: 喜剧 帕特里克
  • 简介:《哥本哈根》是对一特定历史之谜的探索与反思。剧作体现了极高的戏剧艺术性和深广的人文关怀,但它表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而我的《求征》是一个故事,应该是一个非常传统写实的家庭后院戏,只是它碰巧发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氛围中。——戴维·奥本

  • 标签: 《求征》 《哥本哈根》 话剧评论 数学家 物理学家
  • 简介:2001年度的普利策戏剧奖及百老汇托尼最佳戏剧奖双双颁给了美国青年戏剧家戴维·奥本以数学家为题材的《求证》。该剧同时还获得了外百老汇评论家最佳戏剧奖和戏剧最佳编剧奖等十余项奖项。自科学剧《哥本哈根》于世纪之交在西方震撼了评论界与观众而获2000年纽约百老汇托尼最佳戏剧等各大奖项后,《求证》又一次证明了科学人文戏剧的魅力。《求证》于2000年五月二十三日首演于纽约外百老汇的曼哈顿戏剧社。公演后,场场爆满,佳评如潮。同年十月二十四日转入百老汇的沃尔特·科大剧院上演。

  • 标签: 《求征》 戏剧创作 编剧 作者 戴维·奥本
  • 简介:当麦克尔·弗雷恩创作《哥本哈根》一剧时,他预期该剧的观众群必然是有限的小众。因为其主题是德国核物理学家活纳·海森堡丹麦核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的关系以及战争期间德国核物理的研究,出乎意料的是《哥本哈根》轰动了全球,成为弗雷恩继他的喜剧《幕后的喧闹》之后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在《哥本哈根》之后,作者对于自己的近作

  • 标签: 《哥本哈根》 《民主》 话剧 戏剧场景 剧情 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