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存在24 h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是生理和疾病的重要调节器。昼夜节律紊乱会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个生物体水平对生理内稳态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例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等,都被认为有生物节律紊乱参与。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白天发病频率较高,晚上较低,但这种时间分布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文章讨论了生物在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时钟基因调节的具体分子机制,期望能利用或改变分子时间来开辟卒中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昼夜节律钟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和血清生物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在授时因子时间(zeitgeber time, ZT)0点制备SHR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连续监测24 h内收缩压。每隔3 h取大鼠尾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生物蛋白(CLOCK、BMAL1、PER1和CRY1)水平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与生物蛋白水平波动的关系。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存在多种血压模式,包括杓型(53%)、非杓型(27%)、超杓型(13%)和反杓型(7%),以杓型模式为主。相比之下,模型组大鼠血压紊乱程度加重,以非杓型为主,比例高达40%;超杓型和反杓型比例也有所提高,分别为27%和13%;杓型血压占比降至20%。模型组血清CLOCK水平相对稳定,而BMAL1、PER1和CRY1的昼夜节律与假手术组相比出现明显改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ER1与杓型(r=-0.565,P=0.002)和超杓型(r=-0.531,P=0.001)血压模式呈负相关,与非杓型血压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01)。结论SHR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发生明显紊乱,且与Per1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压 高血压 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钟 时间因素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