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情况,掌握不同类型聚集性病例发病特征,为COVID-19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证据和经验。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22日天津市全部COVID-19确诊病例的聚集性资料,梳理和分析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发病特点。结果截至2月22日,天津市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33起,涉及病例115例。聚集性病例分为4类:家庭聚集(28起,71例)、单位聚集(1起,10例)、交通工具(3起,8例)和公共场所(1起,26例),其中单位和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又导致了14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家庭聚集的续发病例1~7例,中位数为2例。家庭首发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于续发病例(Z=-2.406,P=0.016)。公共场所聚集的潜伏期中位数为7 d。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3类聚集性疫情相比较,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43,P=0.012),续发病例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607,P=0.000)。结论COVID-19疫情监测应特别关注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场所,及时开展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内部,应及时将密切接触者转至统一的隔离观察点,严格单间管理,避免疫情扩散。部分农村地区防疫意识不强,聚集活动较多,且发病后就诊不及时,在疫情初期应该加强防控的宣传和控制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病例 家庭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津市1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天津市135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病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5例病例中,男性72例,女性63例,年龄(48.62±16.83)岁,病死率为2.22%。74.81%的病例感染来源为本地传播。共发生33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92%。疾病的中位潜伏期为6.50 d,代间距平均为5.00 d,家庭内续发率为20.46%。发热的病例占比78.63%,其次为咳嗽56.4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0~1.167)、慢性基础性疾病病种数(OR=1.709,95%CI:1.052~2.777)是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天津市COVID-19病例早期以发热为主,本地聚集性疫情为确诊病例的主要构成,高年龄、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容易转为重症,对密切接触者严格隔离及加强高危人群的救治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完成患者样本采集,使用天隆自动磁珠核酸提取试剂完成核酸提取,使用4种已获得审批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实时荧光RT-PCR核酸检测,收集患者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使用SPSS25.0软件完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共完成12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核酸检测,PCR检测次数共162次,11次单靶标阳性结果中有10次为核衣壳蛋白基因(nucleocapsid protein gene,N gene)单靶标阳性;同时使用2种试剂盒对19例确诊病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试剂盒检测效果存在差异;采集多种样本类型对13例患者进行检测,痰样本Ct值普遍低于咽拭子样本。不同临床症状分型患者咽拭子C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N=0.797;PCt-ORF1a/b=0.551)。根据发病日期与首次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分组,不同分组咽拭子C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N=0.373;PCt-ORF1a/b=0.058)。结论痰液样本相比上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检测更易检出。N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N基因单靶标阳性结果应重新采样检测。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试剂盒,多时间点、多样本类型、多部位采集样本开展检测。

  • 标签: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 RT-PCR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天津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更多证据,并对前期基于有限证据和经验实施的防控措施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一起发生在集体单位内的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结果自第一例指示病例于1月15日发病后,该单位相继发现10例确诊病例,且疫情从单位传播到4个家庭内,致7发病。17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5(19~79)岁;其中10例职工病例全部为男性,7例家庭聚集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4例。职工病例中,8例办公地点在CW车间,2例在行政办公楼。病例的暴露-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 d,其中职工病例暴露-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5 d,家庭聚集病例为4 d。初期发病未实施隔离措施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4 d,发病期间开始居家隔离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2.5 d,发病前开始居家隔离的病例发病-就诊间隔中位数为0.5 d。结论COVID-19传播过程中存在单位和家庭聚集性,在疫情发生初期,准确、迅速的采取封控措施完全可以阻止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大范围扩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